中文中的“浮躁”,其实是一个特别形象的词语。其所描述的现象,确实包括了两个方面:“浮”——做事情总是流于表面,没有耐心去仔细挖掘到事情的内涵;“躁”——急躁,总是急于知道结果。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人会不由自主地浮躁?而又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能够慢条斯理地、优雅地做事情,并最终有所成就。
我们为什么浮躁?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记得在香港有段时间,从早到晚,每天我都焦躁不安:
坐公交去一个地方,老是习惯性地看表——为什么还不到?
学校通知今天下午在网上公布考试成绩,几天前就开始着急——为什么还不公布?
不知不觉地,我开始越来越心急,急于想知道每件事情最后的结果。甚至有时候,我会想:结果是什么不重要,拜托让我快点知道结果吧!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同学一块爬山爬了一整天,下山以后,其实再坐趟车就可以去闹市区找个好饭馆大吃一顿,但却宁愿在山脚下的小食铺里随便吃点——那个时候,能够马上获得食物远比吃到好吃的吸引力大。
急于想知道结果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换句话说,我们都急于求成。就是大科学家牛顿都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如此哀鸣:“想学习的东西这么多,学完每一个东西需要花的时间又那么长,等我学完了,我就该死了。”
认识到这是自己的天性,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急于求成”,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浮躁是每个人的天性。所有人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这种“天性”呢?
第一个办法,也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学会有效地让自己“少做事情”。学会去分辨哪些事情重要,对于真正重要的事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有一种方法对我帮助很大。要知道,每一件事情都至少有这么两个属性:重要还是不重要?紧急还是不紧急?根据这两种属性,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勾勒出这么一个表格: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
于是,把所有的事情分成:“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谁都会首先去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傻子都不一定会去做。然而,所有人的通病是:因为感到有压力,所以不知不觉地先去做了那些“不重要但紧急”的事;紧急的事情总不断,最后没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了。
我是从大一开始意识到这种分类的重要性的。大一时候的每个周五,我都会强迫自己在一张纸上或者在任何能够经常看得见的地方写出周末打算做的事情。然后我会对这些事情进行仔细的归类:所有被我标注上“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强迫自己最多花半个小时去处理。而每个周日晚上,我不给自己安排任何事情,只是静下心来处理那些被我标注上“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这种习惯对我帮助很大,可是后来我发现,光有习惯还是不够。去了香港后,我仍然保持了这个习惯,却还是感到浮躁,杂七杂八的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没有办法,我开始在我的日程计划表里直接删除那些被我标记为“不重要”的事情,不管它紧急还是不紧急。
就在我开始这么做以后,我发现生活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很多压力也消失不见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重新能够耐住性子好好做些事情。
最为神奇的是:一段时间坚持下来,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这种粗暴的“直接删除”而损失任何珍贵的东西,也没有失去任何重要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那么多本来准备做的事情可以直接不做了?
我在身边的朋友中间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
很多人喜欢在网络上闲逛,发现一些好资源就保存下来。几年下来,电脑里积攒了一大堆“好东西”,却没时间去看。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少收集一点,多腾出点时间去学习这些资源呢?”他们说,觉得这些资源都实在太好了,总是忍不住就想多收集一点,然后不知不觉就没时间阅读了。
我的一个朋友,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他什么事情都想做:社团活动、朋友旅游、同学聚会、娱乐节目等,他从不落下;去美国交换一年,在香港参加很多的义工活动,还在兼职做家教赚钱;同时,所有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他全部做过研究,投过简历,也面试过不少;他考过GMAT和托福,申请了很多美国和英国的顶尖学校;而且,他还几乎是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GPA最高的人!试想,压力能不大吗?他也经常和我抱怨说生活很浮躁,忙得很没意思。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少做点呢?”他一定是在百忙之中抽空,苦恼地回答我一句:“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也没办法。”
真的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吗?
钱钟书老先生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他一直就不太喜欢接受那么多人的采访。在一次拒绝采访时,他笑着对记者说:“觉得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去过问那生蛋的母鸡呢?”
钱老背后的含义其实是:我知道你们喜欢读我的书,所以想进一步了解我。但是我已经把我所有智慧的精华都写在我的书里面了,你们其实早已得到了最好的东西,何必总还想“再多要一点”呢?
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得到了最好的,却总是还想多要一点,那到何时才是尽头?但似乎所有人的天性都是如此:得到了最好的,却总是还想再多要一点。
浮躁就产生了:想做的事情太多,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想快点做完;每做完一件事情,接着习惯性地想“再多做一点吧”,于是乎继续找事情做。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想明白:得到最好的,却总是还想多要一点,最终的效用(Utility)不可能最大化。
打从有一天,我对自己说,去追求最好的吧,其他的都算了。从那天起,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这么美好,突然觉得身轻如燕!摘自《哈佛之路》,知识出版社,作者供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