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臧铁军曾指出,有的具体点上无障碍设施还可以,但面上还不够衔接、系统和规范。对于残疾人而言,一旦出行参与社会活动,可能涉及到的所有方面,只要在无障碍环境上有一个“点”做的不够,都会让这样的出行望而却步。
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司长刘灿向在接受《慈善公益报》采访时也坦言,“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虽取得一定成就,但还存在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已建成设施配套性、系统性不够,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使用中损毁、挤占无障碍设施等情况也不同程度存在。”
据北京标准建筑设计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分析,设计肯定是按照《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标准进行的,但在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也会有纰漏,比如坡道规定了角度,在实际施工时可能预留的长度不够,只能把坡度升上去。或者甲方嫌坡道太长不美观、占地方,和周围环境不搭,自行改短或取消。而验收工程时质检站就是一上午或者一天时间,建筑里需要验收的细节太多,也可能就忽视了。
谢欲晓主任认为,如何让无障碍设施更加人性化、细节化,其实“入口和出口”最能说明问题。
很多饭馆门口都是高高的台阶,没有坡道,对于残障人士特别不方便。谢欲晓认为,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这样的饭馆应该是不合格的,有无障碍通道应该作为饭店能否开业的必要条件。卫生间同样如此。“我们医院建院时每层都有残障人士卫生间,被改做工作间后,我建议把现有卫生间加一些扶手,方便残障人士使用。有人认为没有承重墙,没法加。其实有种扶手是可以打在地面的,只是很多人并不关心和关注。”谢欲晓认为,对残障人士的漠视,是无障碍设施整改最关键的部分。
无障碍设施与大家息息相关
有网友感慨,“无障碍”意识只有坐轮椅和推轮椅的人才有最深刻的体会。
但无障碍并不仅仅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应该是一个对所有人进行无障碍服务的理念,是大家在一生中都需要用到的,平时崴了脚、闪了腰、伤了腿,都需要无障碍设施。2亿多的老年人,也都需要无障碍设施。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指出:无障碍不仅仅是一个台阶、一条盲道,而应该是一项充满人性关怀的工作。发展无障碍实际上是消除歧视,是尊重生命、维护权利和拥有尊严的充分体现。
中日医院康复科主管技师王廉依旧清晰地记得2007年曾对周边进行轮椅考察。当时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看看残疾人出行是否方便?以中日医院为中心,往南至北京中医大学,往北至对外经贸大学,“进行了严格的化装,把另外一名医生的腿打上厚厚的石膏,坐在轮椅上动弹不得,走的路不远,确实发现些问题。”
“比如说正对着我们医院急诊的过街天桥,坡道角度过大,轮椅要自行上去较困难,我们都是如此,患者必定难上加难。”
国际卫生组织推荐ICF(国际健康与功能分类)的观念强调,改善社会与环境障碍与改善个人功能同样重要。过去的观念是单方面治疗和训练失能患者,从现代功能障碍的观点来看,发现环境问题,改善环境问题,与针对失能者的干预同样重要。
只是针对环境方面的干预,往往令康复专业人员无从下手,总有“说了也白说”的感觉。谢主任感叹,可是连康复专业人员都不说,不是更没有希望了吗?
中日医院康复科特聘专家郭丹常年在日本工作生活,她介绍日本的无障碍设施在细节方面很注重,比如电影院都有坡道,残疾人可坐在靠边位置,或直接坐在轮椅上观影。过街天桥会有直梯,方便残疾人出行。公共场合必须有轮椅通道,比如日本京急川崎大师线的铃木町车站,很小的一个车站,无障碍通道都很完善,电车、巴士、地铁都一样,没有配备就是侵犯残疾人的权利,“是要被罚款吗?”违反了可不仅罚款那么简单,是犯法!
无障碍设施并不仅为残疾人打造,更是为自由和自立去改善环境。就像一位网友在豆瓣网所说:霍金之所以能成为霍金,光靠他自己“惊人的努力”是不够的。你要允许一个瘫在轮椅上,脸歪向一边,话都说不清楚的人为人类做贡献,你就得让他能生活,能上学,能社交,能出门,能被人们接纳;能频繁出现在公众场合,能在毕业后找到工作,能生存自立,能活得积极快乐。
为无障碍出行出谋划策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邯郸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刘卫昌提交了无障碍设施提案。刘卫昌调研发现,很多基层饭店、宾馆没有无障碍设施。其实无障碍设施用的钱非常少,小饭店做个坡道,往厕所做个坡道,然后在去厕所的路上做个扶手,关键是这个意识。全民意识提高了以后,残疾人出入方便,住宾馆方便,出门也就多了,了解新的事物就多了,就业就方便了,对整个残疾人融入社会非常有帮助。
而在目前情况下,既然我们不能把轮椅变成坦克在路上畅通无阻,不如掌握以下出行指南。
中日医院康复师王廉说,残疾患者出行有困难不用找警察,一定要找康复医生。对经常要走的道路,最好拍个照片或视频给医生,一些问题让医生帮你想办法。比如楼道门是否需要扩宽或加扶手;门口台阶能否加个木板;上不了楼梯选择哪款简易升降机,康复医生也能给出建议。
若要出远门,乘飞机时机场有轮椅服务,只需在服务台、问讯处办理;坐火车一般有爱心通道,由工作人员帮忙进出站台。
而坐着轮椅自行出游了不少地方的“浪子土豆”,在网络热帖《如果有“无障碍”——我们不需要服务》提到,在目前这种触目皆是有障碍的环境中,想要出行,一要学会随时准备求人。二要面对拒绝和困难坦然接受。三要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世上还是好人多。
记者发现,在北京颐提港、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等青年聚集地,当需要找人抬轮椅时,还没等开口就会有几个穿着奇装异服、杀马特造型,甚至打着耳钉的小伙子上前帮忙,然后笑笑就消失在人流中。
无障碍出行我们不缺爱心,缺的只是理念上的重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