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4日,第十三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在京召开。国内外从事营养等相关领域2000余名代表齐聚,共享营养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建议。
新指南首次发布两个共识
健康时报记者 文雯 郑新颖
为防控肥胖、糖尿病,5月22日,中国营养学会首次发布了《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和《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以下简称《指南(2017)》)两大专家共识。
据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指南(2017)》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营养治疗相关研究数据,针对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类食物进行逐一循证。指南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常见问题逐一作答,注重可操作性及通俗性,容易理解且方便应用。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肥胖。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和北美华人营养学会共同发起,联合肥胖领域知名专家,通过全方位总结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和指南,首次发表《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旨在为肥胖预防和治疗提供全面参考,促进我国肥胖防控工作的发展。据悉,《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共分七章,将于今年6月正式与公众见面。
新认识喝水不仅是补水
健康时报记者 文雯
你以为你喝水只是补水吗?并不是。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及生物统计系首任系主任何卡指出,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其他营养物质,特别是微量矿物质的载体,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应引起重视。何卡教授曾做过一个研究,他调研了世界范围内的长寿地区,发现其饮用水pH值都在7~8.5,即呈弱碱性,且这些地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等发病率相对更低。何卡教授分析道,弱碱性的水意味着水中含有天然存在的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对健康有帮助。长寿地区饮用水中天然存在的矿物质,尤其是镁等对慢性病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军事作业与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为群通过研究发现,长期饮用pH为酸性的水,虽然人体酸碱平衡看似维持正常,但人体会通过动员骨质中的钙来维持酸碱平衡,从而损耗骨质,长期将造成骨质疏松等的发生。 新进展学生成为小营养师
健康时报记者 刘玫妍
以前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路过放学的小学,周边总能看到很多小学生在小卖店买饮料和辣条吃喝,如今逐渐在减少,很欣慰,食育有效果了。
在由雀巢(中国)有限公司支持的“关注学生营养,决胜中国未来”学生营养研讨会分会场上,北京营养师协会秘书长李兰介绍,截至2016年底共有1383人参加过校园营养师培训,其中包括1053所中小学校园营养师1176名,130所幼儿园校园营养师1141名,35名保健所人员,25名区县教委人员,以及6个送餐公司人员。对于北京市来说,已覆盖1760所中小学。
协会还启动了小小营养师课堂,教他们掌握营养健康知识,利用营养知识去和社会相处、和未来相处。据悉,雀巢还携手中国营养学会共同开启了“雀巢学生营养健康中国行”,旨在帮助中国妈妈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传播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科学的营养知识,做妈妈在孩子营养健康方面的智囊团。 新现象青少年饮酒比想象严重
健康时报记者 李桂兰
青少年饮酒的危害大家都略有所知,然而青少年饮酒现象不容忽视。
在达能支持的“饮水与健康——中国成人及儿童”分会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介绍,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发现,我国约14%的16岁未成年人在过去一年中曾饮过酒。另外一项调查显示,城市未成年人获得酒的方式除了商店、超市、饭店外,有五分之一以上是从家长那里得到的。
做父母的我们,真的管好酒柜了吗?青少年饮酒造成的危害远比想象的严重。张倩提到,很多家长认为,啤酒酒精度低,所以喝一些没关系。另外,现在市面上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鸡尾酒饮品,看起来很时尚,在超市里也很容易买到,但我们不要忘了,里面都含有酒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孕妇和儿童青少年应忌酒,作为家长,应该管好自家的酒柜,即使在节假日,也要改变“让孩子少尝点,没关系”的错误观念。 新纠结别把推荐量当额外补充量
健康时报记者 李桂兰
有些报告说某种营养素对身体好,应该补,而还有一些研究则说补多了对人体有害。很多人纠结:到底补还是不补呀!
之所以会犯嘀咕,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懂两个概念:推荐量和补充量。在达能支持的“生命早期营养,助力健康未来”分会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苏宜香介绍,营养素都是我们身体必需的,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2000年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了修订。但这是膳食营养推荐量,不是额外补充量,正因如此,2013年启动了对膳食指南的修订,目的是把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科普化到居民膳食中,例如钙可通过喝牛奶、吃蔬菜、豆制品来达到,只有通过膳食无法达到时才考虑补充。先对照膳食指南再确定是否缺乏。一般情况下,只要均衡合理膳食,不会随随便便缺哪种营养素,也就无需额外补。当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需请营养师帮你进行膳食评估,不要盲目补充。 新思路用食物教育孩子
健康时报记者 李桂兰
宝宝进食辅食的过程是孩子学习、体验长知识的过程,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
在达能支持的“生命早期营养,助力健康未来”分会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苏宜香介绍,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食物,让孩子去看、去闻、去摸、去咬……这对增长孩子的认知功能很有必要。
“当孩子对大人的食物或碗碟有兴趣时,要给孩子机会去触碰,可让孩子握着勺子在你的碗里搅一搅,抓一抓。”苏宜香建议,在我们给孩子开始添加辅食后,随着食物种类的增多,我们也要主动去增加食物的多样性,比如每天提供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食物,同时还可以用各种容器来装这些不同的食物。
让孩子用眼睛看到食物的色彩和形状,用口腔和舌头去感知食物的质地和味道,用鼻子去嗅食物的风味,用小手去触摸食物的质地,这一切都是生命早期学习、体验和获得认知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