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一次沟通激发患者生存渴望
受访者:杨臻,中日医院肾内科护士
对于很多老年慢病患者来说,身、心都受到疾病的折磨,有时候,护士的一次沟通,可能会挽救一条生命。
2016年9月,一位70岁的老人住进了中日医院的病房,慢性肾功能不全四期,即将发展到五期尿毒症阶段,住院半个月后,水肿越来越严重,起不来床,呼吸困难。杨臻是他的责任护士。这位老人曾是一名大学老师,在半个月的护理中,杨臻也与老人建立了深厚情谊。
不料,在一个晚上,老人竟要割腕自杀!他手腕上划了很多刀,但因没力气,刀口不深,加上值班护士发现及时,没有生命危险。杨臻第二天一早到医院马上去看老人,了解到老人之所以想自杀,是觉得这样躺着床上,什么都要靠别人,感觉非常无助,怕浪费国家资源,也怕因此拖累老伴和家人。
为了让老人摆脱这种消极情绪,杨臻跟老人讲述:“我爷爷跟您一样,也是一位老师,前不久,他查出了肺癌晚期,还有骨转移。虽然他承受着巨大的疼痛,可一直特别坚强,还安慰家人。”杨臻说,爷爷一直到离开时,即便疼得起不了床,都没有给家人带来负能量。因为他的坚强,全家人的痛苦也小了很多。
看着老人的情绪渐渐平复了一些,杨臻继续劝说,虽然他的病不能治愈,但可以维持治疗,很多透析患者还能活十几年到二十年。“但如果您现在这样离开,对您的家人造成的创伤和自责就永远无法弥补了。”
听完杨臻的话,老人用力握了一下她的手说:“好,我答应你,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种傻事了。”
一直到现在,这位老人还会经常到医院复查,虽然身体状态也不是很好,但心情好了很多,也很配合治疗,家人跟医院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传染科:就算职业暴露,依旧初心不改
受访者:邵英,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门诊护士长
很多人认为,在传染科工作,也就意味着一天24小时86400秒钟,每一秒都存在被传染的风险。邵英,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的一名护士长,曾经历了这样一次风险。
那还是在20年前,在艾滋病门诊给一位病人验血的时候,邵英不小心把针头扎进了自己的大拇指。当时的她已怀孕七个月,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把血往外挤。
“当时就是觉得自己太不小心了,没有过不干护士的想法”,邵英说,害怕万一被感染了,影响到孩子。庆幸的是,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邵英在一次次复查后也显示没有问题。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邵英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更加谨慎,也没有再发生类似情况。
但也正是这次经历,让邵英在艾滋病门诊20多年来,都特别能体会到艾滋病患者(或携带者)恐慌、焦虑的心情。在她看来,虽然艾滋的治疗手段已经很成熟,但他们不敢告诉家人、朋友,更不敢让单位领导、同事知道。护士在心理方面应该给他们很好的接纳,对病不对人。“一个和蔼的笑容、一句安慰的问候、一个温暖的眼神,都能够给他们莫大的支持。”邵英说。
201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一份简报,由护士提供艾滋病毒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中的患者在12个月中的全面留存率显著要高。证实了由护士主导的艾滋病毒防治服务与护理质量显著相关,甚至在实现全球卫生目标方面起核心作用。
邵英也曾去台湾学习艾滋病的个案管理,一个护士负责150个患者。只是病人越来越多,邵英所在的门诊也越来越忙,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门诊有7000多个患者,但仅有10名护士。对于做好中国大陆艾滋病的个案管理,邵英有更多期待。
如今,邵英那个“让人担心”的孩子已经上高三了,而她依然在艾滋病门诊一线岗位上。
儿外科:唤声小名,减轻患儿恐惧和痛苦
受访者:王煜,首都儿科研究所手术室护士
“在儿科当护士,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王煜,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一名手术室护士。每天,她与医生并肩,拯救患儿于生死之间。
大部分孩子在进手术室前都是嗷嗷叫的大哭,王煜只能“连哄带骗”。小孩儿都爱吃,王煜就会说:“宝贝儿,跟阿姨进去看看里面有啥好吃的。”有的孩子性格急躁,发起脾气来一个耳光就扇到王煜脸上。王煜一边忍着,还得一边哄着孩子。“就当是自己家孩子,能哄就哄,病了也挺可怜的。”
在首都儿研所当护士8年,虽说见过不少危重症的病例,可因为接触的是孩子,每次她都会特别触动。
有一次,正赶上王煜值夜班,一位4岁急诊车祸伤的孩子被送到首都儿研所。孩子伤得很重,被一辆大车碾压,两条腿骨头断了七段,会阴部被碾压得一塌糊涂。孩子的意识已经很微弱了,母亲哭得泣不成声。
王煜拍了拍母亲的肩膀,“您平时都怎么叫她?”母亲唤了一声孩子的小名,孩子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特别懂事,不哭也不闹,眼神里充满着坚强与不舍。去手术室的一路上,王煜叫着孩子的小名,一直说:“宝贝儿没事的,一会儿就不疼了。现在别睡啊,待会儿进了手术室,阿姨叫你你再睡。”
有时候,护士一句平凡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给患儿和家属很大的鼓励。
在专业方面,王煜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形容自己“有强迫症”。她有个习惯,在手术流程出来后的前一天,会提前把所有的东西准备好,哪怕是一根缝针,事无巨细,她都一一过目。因为她所在的小儿神经外科手术的时间一般都很长,她不想术前准备耽误手术时间。
她知道,能少一分手术时间,孩子的痛苦、家长的焦灼也能减少一分。
精神科:病人牙印成了刻在身上的记号
受访者:张卫东,北京大学回龙观医学院精神科护士长
张卫东是北京大学回龙观医学院精神科护士长,也是一名“稀有”的男护士。
被病人抓一下、挠一下,骂几句,拿唾沫吐几口……这些对于精神科的护士都很常见。张卫东也未能避免。
一位患有双向情感狂躁症患者因排斥住院,情绪极度失控,张卫东不得不将他按在床上。“我要去安抚他,跟他说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他,等他平静下来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在流血”。张卫东说。
更不幸的是,这位患者还是位乙肝携带者。众所周知,乙肝是一种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此后几周,张卫东一直在吃药、复查、再复查中度过,好在最后排除了被传染的可能,但直到现在,牙印依旧清晰可见。
而让张卫东忘不了这位病人的,除了身上留下的牙印,更是他出院时,深深的鞠躬和“对不起,谢谢!”这句话。这种感激,让张卫东即便是受到攻击时,也从来不会后悔选择这份职业。
“刚开始心理上会有些不平衡,但长时间接触这个行业之后,会发现得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本身已经很可怜了,在发病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果再去计较,对于他们也很不公平。”
像张卫东一样,80%的男护士都在精神科。碰到病人情绪极度失控的时候,男护士往往要第一时间要冲在最前头。“值班时,一天要当成32小时用。”张卫东表示。因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妨碍提供治疗和护理的主要障碍中,就包括缺乏精神科护士。据统计,我国注册精神科护士3万人,平均每10万人有2.2名护士,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3名护士。
北京医改之后,精神科的护理费提高了30%。让张卫东感受到了精神科护士在逐渐被重视。过去,当身边朋友问张卫东做什么工作,他只会说自己在医院,对于护士这个身份闭口不提。现在,当别人再问起的时候,他会很自豪的说:我是一名男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