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5月12日,是第106个国际护士节,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也为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的一线护士。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已达350.7万,占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2%,较2010年增长了71.2%。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一些差距。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全球人均拥有护士数量最多的是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17.27人,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欧盟规定的基本标准也在8人以上。
而相比之下,我国每千人护士数仍不足3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虽然这几年国内男性护士队伍已经增长了很多,但目前在整个护士队伍中的比例仅接近1%,总数不到3万人。而临床当中,护理工作越来越需要男性护士承担工作,护士的性别结构比例成为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在5月10日发布一项调查报告,称在5万多份在职护士调查样本中,多数遇到心理创伤,90%不能明显感受到社会大众尊重。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曾在国际护士大会上透露,护士往往工作时间长、获得的报酬低,而且人们通常认识不到他工作的重要性。一份《护理的未来:引领变革、推动健康》的报告中也指出,应该让护士充分实践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训。
“我看到一位护士手持油灯,穿行在暗淡的微光中,从一间房屋走进另一间房屋,无言的受伤士兵慢慢转过头去,亲吻落在暗壁上她的身影。”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记录下护士深夜手持油灯巡视病房的一幕,也让世人记住了护理学科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她的铜像如今依然站立在英国伦敦街头。
如今,护士的身影依然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他们日夜穿梭在各个病房、照顾每个病榻上的患者,即便有时被误解、被忽视,但依旧恪守着南丁格尔誓言:务谋病者之福利。 重症监护室13年陪护让失能患者依然有尊严
受访者:刘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
13年,是一个孩子从出生落地到大约上初中的年份,解放军总医院护士长刘华做的,是照护一名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失能患者。
这名患者是一位脑出血术后的老年患者,没有了语言和肢体能力。年年卧床,意识能力也逐渐消退。即便如此,刘华依然是把他当做一个有意识的人来做护理。每次进到病房,刘护士都会动动他的手指说“您好,我来了,我是刘华”。即便是怀孕期间,也会拉着他的拇指,让他感受跳动的小生命。
之后,只要刘护士碰到他的手指,就能看到监测仪上心率的变化。当周围有人叫他的时候会发现,他会竖起拇指去寻找。“也有一些人特别不能理解,认为他听不见,但我感受到他很高兴,当他无法用语言表达时,会用心率的变化来体现他的情感”。
神经内科的重症患者,尤其是失能病人,就连基础护理,都是一个很重的任务量。每两个小时都要帮助他翻一次身,碰到身体有水肿的情况时,隔一小时就要翻一次。他的排泄物,也第一时间给他擦干净。
刘华说,即便很多重症患者是治不好的,护士能做的,就是让他最后那段时间过得依然有尊严。
无论是扎针、输液、吸痰,还是从鼻腔插到胃里的胃管,刘华都能尽量减少患者身体的疼痛。作为责任护士,刘华把这位病人的每一根血管都“刻”在脑子里,一旦病情发生变化,第一时间找到那根血管,因为静脉通路就是他的生命线。
他在医院躺了13年,刘华也陪了他13年。
一直到最后,这位患者几乎用尽了所有的重症支持,只能选择放弃治疗。刘华与他的两个女儿一起站在他的床旁,看着他的心率一点点掉下来,直到心跳停止。
这并非第一次有病人把死亡托付给刘华。一位重症肌无力老年患者同时伴随着习惯性便秘,无法靠自己排便。刘华的日常工作,就是戴上手套,用手一点一点的帮他处理,每隔一天处理一次。她所做的,都在这位老人的心里,老人说:在我离开的那一天,希望是你来送我,因为我知道,你一定能够让我“走”得有尊严。
如今,刘华每天五点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1床到35床病人的病情过一遍。任何时候,只要电话显示是病房里的,站起来就走,风雨无阻。
“每个病区35个床位都寄予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深感责任重大”。
刘华说:虽然从来不知道几点下班,春节一定是在病房,但是,当这些病人告诉我特别需要我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