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读书的人只过了一生,读书的人过着5000种生活。阅读,总会带来惊喜。在世界都读书的四月,小编诚邀北大清华以及媒体大咖们为读者朋友私人定制了一份健康书单,麻烦查收。 韩济生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当呼吸化为空气》
【美】保罗·卡拉尼什著,何雨珈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37岁,即将抵达人生巅峰却被疾病夺去生命。当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每个人看后都会受到鼓舞和启发。我没有保罗的经历,但我联想到自己快90了,从民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到改革开放,我都经历了。教学、科研都做了一些,为什么不能留下一些小故事?
潘义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最好的告别》
【美】阿图·葛文德著,彭小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最好的告别,是:生命的旅程,在白衣天使们的呵护下,融入温暖的落日余晖中。被称为每个人在50岁前必读的书,获誉无数,也被奥巴马选入了2014年感恩节的购书书单。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美国社会养老的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教出乐观的孩子》
【美】马丁·塞利格曼著,洪莉译,万卷出版公司
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是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的一种品质。很多研究都表明,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富有创造力,也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来获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积极心理学方法来教育孩子。
安友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美】约翰·M·巴里著,钟扬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和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此书,不仅使我们了解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行病的故事,更可以从中了解现代医学、现代医学教育的发生发展,及其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科学之间的背景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医学和医学教育之真谛。 何权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医学的文化研究:疾病与身体》
【美】黛博拉·卢普顿著,苏静静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书中有一段话,读罢令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作者说:“生命不会等待我解决了我所有的问题,实现了我所有的愿望之后才结束。死亡会按照它自己的意愿随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所能控制的只有死亡到来之前的时间。”
这本书不仅探讨了医学社会学、健康和疾病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同时对文化研究有所涉猎。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伟大的医生》
【瑞士】亨利·E·西格里斯特著,柏成鹏译,商务印书馆
医学史名家亨利·E·西格里斯特代表作之一,追溯2000多年西方医学发展的历程,采用以人带史的手法,介绍了从古希腊至20世纪初50多位西方医学巨擘的生平,讲述了他们在各个医学领域的探索及成就。
本书揭示了苍生大医的生命底色,如高高的桅杆引领我们这些后来者孜孜汲汲,一个个跃上职业精神的高原。
白剑峰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最后一堂生死课》
辜琮瑜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之间应做何事?引领我们从死亡恐惧中关照自己,觉察活着的意义。对从中西哲学、心理学与宗教的生死观,到死后世界、前世今生的讨论,精粹出其中的精华;并提供了悲伤处理、安宁疗护、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告别式等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中国人需要一场生死观教育。一个人只有明白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以病为师,生命才更绚烂。
张进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
《走出忧郁》
【美】安德鲁·所罗门著,李凤翔译 重庆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巨著,从个人、文化与科学三方面研究抑郁症,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的作品。
作者本人是一位抑郁症亲历者,他详细描述了自身罹患忧郁症,以及与之对抗的各项历程;同时对其他患者、医师、科学家、相关决策者、政治家、哲学家都进行深度采访,第一次为读者全面揭示了抑郁症的真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