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不受重视,时不时发生在不少中小学。日前,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明确提出将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纳入督导评估的范围,将从教育教学、评价考试等方面重点督导评估中小学体育工作。
重视体育教育的呼声,这些年持续不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李光宇“多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的议案也曾引发热议。李代表认为中国青少年体质之弱,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但仅靠各方的呼吁,效果并不乐观,中小学普遍忽视体育教学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体育课的边缘化与学校的行为选择和激励机制有关。如果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都取决于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在体育课上投入再多,都不能给学校带来什么积极效果。而且无论是教育部门的考核,还是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都过分侧重于文化成绩,“体育课变成英语课、数学课”,可以说是多方“合谋”的结果。
要改变这种趋势,首先要从制度上调整评价体系,这也是“督导评估办法”出台的重要意义所在。体育课上还是不上,上得好还是差,对学校来说不再是无所谓的事。评估办法明确提出,体育教学的评估结果将成为干部考核和学校奖惩的重要依据,有了制度的激励和倒逼,学校才会在意识上真正重视。
不久前,清华大学的一项新规曾引发舆论热议。该校要求从2017级新生开始,每一位新生必须参加游泳测试,未达标者必须参加体育训练并通过考试,否则将无法顺利毕业。类似要求未来在高校中可能越来越普及,因为重视体育是高校中的“国际惯例”。有调查显示,美国354所高校中有39%的高校甚至将公共体育课设成必修课。
所以对学生和家长来说,“督导评估办法”出台也是一种提醒:学校今后必将更重视体育教学,孩子们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孩子拼未来,也是在拼身体素质,丰富适宜的体育锻炼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那种以为“只要高分考上大学,身体素质无所谓”的观念要尽早调整。
认真上好体育课,对中小学生自身来说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不过要让所有学生都上好体育课,有些现实问题不能回避。比如因为过去不重视,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严重匮乏、体育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一些乡镇、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没人教、也没地方教,都是赤裸裸的现实,还需要政府在财政上加大支持。
一言以蔽之,中小学体育课教育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多方合力——财政投入到位,督导评估合理,更有家长和社会观念的调整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