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徐, 一个68岁,吸烟50多年;
一个48岁,吸了28年。 在和香烟“相爱相杀”的岁月里,
他们曾沉溺过,抗争过,
多少次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却始终敌不过“心瘾”那最后一道关。 现在,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戒烟门诊,
来和香烟做个了断。
为了抽烟这事儿
老两口没少拌嘴
3月8日,又是一个周三下午,上海瑞金医院戒烟专病门诊迎来了12位问诊者。68岁的老徐这次是来复诊的。老徐戒烟一个多月了,正处在戒烟关键期,陪伴他50多年的烟瘾时不时地“作怪”,动摇他原本坚定的戒烟意志。
以前,为了抽烟这事儿,老两口没少拌嘴,外孙女也不爱和老徐呆一块儿。老徐说,抽得最“凶”的时候一天要四包烟,即使后来减少到一天两包,香烟仍是他的“命根子”,一度他以为“香烟要跟着一辈子”了。
2015年,老徐被诊断出肺气肿,主治医生劝他戒烟。虽然身体大不如前,家里人也苦口婆心地劝,他还是下不了决心。
真正让他意识到“绝不能再抽下去了”是在去年年底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我下了陕西南路地铁站,那个出口的台阶才走了三步,突然觉得胸口像被什么堵住了,喘不上气,那一刻我差点以为要过不去了。人缓过来后,我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要把香烟给戒掉。”
当天出诊的医生、瑞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戴然然仔细检查了老徐初诊时的评估报告,询问了他这段时间的生活作息。这一周,老徐能忍住不吸烟后就不肯好好吃药了。戴医生建议他烟瘾发作时可以“移情”,吃些坚果、零食,与家人聊天,参加运动,出门踏青,不要去吸烟人群特别集中的地方。同时也叮嘱他视情况服用药物。
在戒烟门诊
大量时间用在沟通上
有别于一般门诊,戒烟门诊需要医生花大量时间和患者沟通,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老徐一样,所有患者初诊时我们都会进行尼古丁依赖程度评估、血压和呼出气一氧化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订规范的戒烟方案,确定适合的戒烟周期,并在实际戒烟过程中做合理的调整。”戴然然介绍,像老徐这样中-重度尼古丁依赖者,要通过戒烟药物辅助治疗,缓解生理上的依赖。同时要借助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焦虑、甚至抑郁等情况。
戒烟一个月
咳嗽少了面色好了
“咳嗽少了,面色好了,人也胖了!”这是老徐老伴对老徐这戒烟一个多月来成效的“鉴定”,“他不喜欢穿紧身的衣服,以前衣服宽松,现在都紧了,回去就给他买新衣服!”
为方便指导,也为了让更多想戒烟的烟友互相鼓励、分享经验,戒烟门诊医生们特地建了微信群。
48岁的徐军是群里的积极分子,3月8日正好距他的“戒断日”整两个月,这两个月里他没有再抽过一根烟。徐军以前也曾尝试过各种戒烟的办法。“什么‘烟克’、电子烟我都试过,对我都没用。后来也是听朋友介绍来看的戒烟门诊,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没想到成功了,而且过程也不痛苦。”
徐军的主治医师、瑞金医院呼吸科的周剑平为他制订的治疗方案是循序渐进的,在药物的帮助下,前三天抽烟一根不少,一个星期之后减少到一天一包,两个星期之后十几根,三个星期后三五根,最后设定一个“戒断日”,彻底不抽。期间周剑平不断通过微信辅导他、鼓励他,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戒烟以后最直观的感觉是我的嗅觉、听觉灵敏多了,呼吸也顺畅很多。这感觉就像脏了几十年的玻璃突然被擦亮了。”现在,徐军也在动员身边的亲友来戒烟门诊。“他们还都在观望,就是要看我是不是还要复吸。毕竟一年不复吸才是真正的‘拗断’,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们看!”
近年来,全国31个省市的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均开设了专门的戒烟门诊。
文图综合自新华网张琴/文、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