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朱廷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朱廷劭的课题团队自2014年就开展自杀相关研究,目前正在搭建的全球首个心理危机自助服务在线系统预计今年五月将正式上线。 “日复一日每天都不高兴,反正能撑多久就多久吧。”
“我无法承担生命给予我的重量。生命,如果我懂什么是生命就好了。”
“我要杀了我自己。”
……
看到微博网友在评论区里留下这样的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朱廷劭都会心头一紧。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多年的不快乐,寡言,不合群,做什么事都没兴趣,嫌多余,生活就像永远找不到出口的深井,被抛弃在荒野之中……这些都是抑郁症的情绪征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朱廷劭及其团队的工作,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随时检索那些敏感的情绪关键信息,并试图同背后主人公此时的心理产生联系。因为,抑郁症患者,就像站在刀尖上舞蹈一般,时刻与危险相伴。
负面信息有的时候会比较隐蔽
“真的有那么多抑郁症的人吗?我怎么看不见!”
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在更多的时候选择了一条更为隐蔽的方式去倾诉。
微博用户“走饭”在她的最后一条微博这样写道:“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条微博并没有因为账户主人的离世而寂静。
就在“走饭”的评论区,已聚集了65万的留言,并且评论留言的数量每天都在增加。留言中不乏“自杀”、“结束”等字眼或负面情绪的表达痕迹,网友甚至将这条微博的留言区比作树洞,一些让人心疼的情绪向下无限延伸,深不见底。
这些信息都被朱廷劭团队注意到了。
朱廷劭团队自2014年就开展自杀相关研究,利用计算机数据分析去了解用户的自杀意念,建立机器学习模型,然后给甄别出的、存在自杀意念和自杀倾向的人进行私信推送以提供及时的干预。
而在对100多万用户数量的微博数据库进行筛选时,他们意外地发现,在微博等社交网络中直接表达自杀的人数并不多。朱廷劭介绍,那些“出事”的人,可能同时会有大小号两个微博账号,所谓的大号,就是拿来跟同事、亲友分享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这里面基本上看不出来什么异常,也都是被社会接受的。而另外一个注册的所谓的小号,则是跟一些陌生人互动,常常在里面流露自己的情感和真实想法。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一难过就想来看你的微博,就好像一个秘密基地,我的抑郁我的伤感,只能在这里,回到现实,我还要假装快乐的要死。”
朱廷劭解释说,出于社会赞许效应,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信念:每个人的行为都想迎合社会的需要,被周围熟人或同事知晓的账号下,则难以吐露自身的真实想法。
每个人都想尽量展现自己好的一面,但是内心却也有诉求的倾向和需求。碍于他人或社会的评价又不愿意让周围亲近的人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不愿被扣帽子,因此小号成为了一个宣泄的切口。长此以往,微博小号、他人微博下的评论区变成了袒露抑郁、自杀等心声的隐秘“树洞”。
夜间,二三十岁,死亡和宗教
辛亚飞(化名)路过洗手间的时候,再一次听到了伊泽(化名)的呕吐声,就像要把五脏六腑咳吐出来。
“我时常会被自己的这些反应吓到。”伊泽说。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诊断书上,伊泽被诊断为焦虑症,服用的一些调节类的药物会让她时常呕吐不止。
在经历了又一次呕吐之后,伊泽拉着室友辛亚飞聊到深夜,末了,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条状态:“生而为人真的好抱歉,拜一拜教皇飞升算了。”
社交网络的热度持续加温。据国内移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的2016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微博活跃用户数量再涨46%,2017年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将达4亿。
可在微博上,那些包含着自杀意念的信息,如果没人管,就像荒野的一粒沙一般,随风吹摆,无着无落。
朱廷劭表示,有自杀或抑郁倾向等心理健康情况不佳的微博用户活跃程度比较低,言语中对于死亡或宗教的表达比较多,并且在夜间更加活跃。
扒一扒伊泽的微博微信,确实能与朱廷劭总结的心理健康情况不佳反应的一系列特征吻合。
朱廷劭还提到,这些有自杀意念群体的年龄分层大多集聚在20~35岁年龄段的用户,职业多为年轻白领或大学生。根据分析统计,他们大都被不良的环境或状态所困扰,如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如婚恋、工作压力、考试升学遇到的难题成为导致这个群体心理状态不佳的主要因素。
一旦发现微博上有用户出现自杀意念,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并主动发送信息,告诉对方可以寻求的帮助。并且如果有被推送者回复,后续将由专业志愿者与其进行沟通。
“这样,有轻生意念的人在网络上就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朱廷劭团队的心理危机自助服务在线系统已在搭建中。下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