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3月31日> 总第1397期 > 11 > 新闻内容
林郑月娥:培养出两个剑桥儿子的香港女特首
综合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31日  查看次数:  

  日前,林郑月娥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由草根出身到成为香港回归后第一位女性行政长官,她也成了不少人视为努力奋斗、追求向上的楷模。

  母亲的影响最大

  林郑月娥的形象,用香港社会的评价,只需两个粤语词汇便足以概括:“硬净”和“好打得”。一个指的是她够坚强、有原则,一个指的是她敢担当、能任事。

  母亲是家人中对林郑月娥影响最大的。官场打拼近36年,林郑月娥曾透露,其实她的坚毅是遗传自母亲性格。家里一共五个孩子,林郑排行第四,一家七口和老人住在一起,全靠林郑的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

  母亲对教育的重视也改变了林郑月娥的命运。虽然林郑月娥的母亲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她觉得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聪明的女儿找一所最好的学校,林郑月娥因母亲的努力在七岁时得以进入一所条件较好的教会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小学、中学、预科的十多年时光。

  林郑月娥也深明知识才可改变命运,读书成绩十分出色,更是首席领袖生,由小一到中七,只有一次小学中期试不是考第一,回家痛哭了一个晚上。之后林郑月娥考入香港大学,由此跻身香港社会的精英阶层。

  做官不control(控制)

  而是inspire(激励)

  2013年林郑月娥接受电台节目访问时袒露成长经历。草根出身的她,童年家住唐楼,居住环境不佳,类似我们熟知的“群租房”,缺少基本的冲厕、电梯等设施,家里连书桌也没有,做功课时要在双层床上,脚踏下格床,把上格床当成书桌用。贫寒的出身让林郑十分懂得珍惜,她曾笑言,现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时打开花洒能有热水出来,就会觉得好幸福。

  正由于深明基层及弱势社群之苦,从香港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时,林郑月娥的想法十分明确,就是要参与公共事务,只报考了三个政府职位而没有寻求任何私营机构的工作机会。最终林郑月娥被录用,由此开始了一生的公务生涯。

  以办事能干著称的林郑月娥,中学时代担任总领袖生时,曾向训导主任请教如何“Control(管理)”班里的小女孩,老师回答她,“You don't control,you inspire”,即“以身作则,激励他人”。这句话成为林郑月娥的座右铭,并将这份精神实践到工作上。

  也做小女人

  谈及家庭,林郑月娥说自己凡事会征求丈夫意见,“事实上,我每一次的决定都会问他,其实我也只是个小女人”。

  丈夫林兆波性格低调,但竞选期间的情人节,林郑月娥在脸书公开了林兆波写给她的一封信,被网友们大量转发。信中诉说多年来两人私人时间不多,除工作原因,亦因为两个孩子,“我俩多年来不会放下他俩,而自己去看一场电影,更不用说我俩出外旅行(哪怕只是两三天)。”

  而最让他期待的是,“能与你在任期届满后重温我们婚后初期的甜蜜滋味:外游、看电影、逛街等。”还在信中结尾再次向太太表白,说这次情人节大概不会有多少相聚的时间,“但我俩的心是相连的。”事实上,写情书也是两人交流感情的方式,林郑月娥还坦白说,“这封算好啦,那些旧情信更肉麻!”

  从不当怪兽家长

  谈及两个儿子,林郑月娥笑言自己不是怪兽家长,没有强迫孩子要做医生律师或学才艺,但两个儿子都是剑桥毕业生。

  她对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宽松,从不要求孩子要学什么,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两个儿子都毕业于知名学府剑桥大学。

  她以过来人身份分享:“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有满足感的环境。尤其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大儿子林节思中学时,林郑月娥已是政府高级官员,是半个公众人物,同学常以此揶揄,林节思因此与同学交恶,也无心学习。林郑月娥决定将儿子送去英国读书,并主动申请降职,出任职位较低的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在英国陪伴儿子成长。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原因包括学习香港没有的学科,“他们想读俄罗斯文、古希腊文,作为家长我随便他们学。”

  作为背负重任的在职母亲,林郑月娥表示,家庭共融重点在于“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从子女角度了解他们,子女会更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她认为,子女的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时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时间是必不可少。”据林节思自述,母亲出任公职期间会推掉不必要的应酬以回家多陪他们。

  到子女稍微年长时,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训他们,“我们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和今天完全不同,当时不能上网,吸收的知识有限,但现在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

  到子女长大之后,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们相处,学会放手让子女去经历,去开拓眼界。她更认为,父母过分关心会造成无形压力,现时互联网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心不会阻碍沟通。

  综合自大公网、南方都市报、三联生活周刊,龚学鸣、曾敏捷、梁少仪、何薇、刘周岩/文,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