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3月10日> 总第1391期 > 11 > 新闻内容
健康拒绝急吼吼!
摘自2月15日《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0日  查看次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  张延令
曾经舒张有致的日子正变得紧张急促起来。常常元宵的汤团还没消化,端午的粽子广告就闪亮登场了。这样急吼吼,不催得人未老先衰才怪呢!
有了小毛病,也是急吼吼的模样,迅速搜寻知名专家的名字,慕名挂专家号,就像生怕火车脱班的旅人。心急慌忙时有意无意忽略了到三甲医院初次就诊时,挂知名专家的号,专家能做的与挂普通号的主治医生做的其实是一样的──为患者开具一系列化验检查申请单,嘱咐患者等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再过来。
一旦身体有恙,过于焦虑,只会加重生理症状与心理负担。这时候其实更应该静下心来,相信接诊的医生。
在三甲医院,青年医生虽然临床经验不如知名专家,但大都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又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做后盾。他们身处第一线,能给病人最迅速直接的帮助。专家门诊中,副主任医师一般都要经过10年左右的临床实践,年富力强,见多识广,绝大多数病他们都能解决,且他们的号相对好挂一些。
许多人不仅就诊急吼吼,治疗也以快慢来衡量疗效的好坏,身体有恙时相同药效的几种药物同时服用,甚至直接要求医生输液。
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效用和利用度看似更高,但作为最后的给药方式,输液是医学界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快速见效有时候需要患者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这就如同汽车必须要有发动机和刹车一样,没有慢的安全保障,快便只是一股难以驾驭的浮躁力量。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去如抽丝”确实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身体的修复过程恰恰是不能随便加速的。在急吼吼过日子的当下,我们不妨对自己的身体有点信心,对自己的健康多点耐心。
摘自2月15日《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