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2月28日> 总第1388期 > 10 > 新闻内容
“我陪你”代替“你不能”
日本作家 岸见一郎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8日  查看次数:  

  刚开始照顾父亲时,我没意识到,父亲做出的一些行为可能会使自己受伤,比如出门散步、自己上厕所,或者自己洗澡这类小事。

  直到有一天,父亲去院子摘柿子,结果跌倒受伤,我才发现,一不小心,父亲就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意外,从此开始,我便会很小心父亲的行动,不仅是小心,简直是神经敏感,比如不准许他踩低爬高,甚至限制他的活动范围。

  如此一来,父亲连原本能做得到的事情也受到了限制。

  看着父母现在的模样,我实在不能乐观地认为,他可以去做那些他想去做的事儿,比如让他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去洗手间、一个人洗澡。有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和体力再恢复成以前的模样,甚至还会因为不小心而跌倒、骨折而造成更危险的情况,这会让我感到困扰,其实,更困扰的,是他自己。

  有一次父亲想出门走走。当他告诉我时,我立马打消了他的念头,当时,他的脸色立马变得很难看。其实,父亲只是想在家附近绕一绕而已,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也许我应该找到一个让我们彼此都能接受、都很愉快的做法,比如,当父亲说想外出时,不要立即拒绝他,而是马上同意他的要求。当然,这必须建立在你了解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后,并事先提醒他不要勉强。

  注意,只是提醒,而不是唠叨。所以,即便做这件事儿确实让你耗费了时间精力,让他耗费了体力,但他可能会从中意识到做这件事儿对自己的健康并不好,而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也能从身体力行中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大部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了来说,“想做”,不一定等于“能做”,而两者之间的落差便形成了“自卑”。如果做不到的事情,恰好是想做的事情,那么,他们的心理可想而知,心理上的压力会更加强烈。

  想消除“想做”和“能做”间的差距,直接打消“想做”的念头,的确是个方法,但是实际执行没有口头上说得如此简单。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做自己会做的事,还有那些不会做但想做的事,如果努力就能达成,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想做什么应该让我们的父母自己决定,我们呢?不要以危险为理由,逼迫他们放弃努力,让他们丧失信心。诚然,无法轻松走路的父亲想要外出散步,这的确会给家人带来一些麻烦,如有必要,我们是可以限制父亲的行动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一旦失去了欲求,做不到的事情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不是因为不能做,而是他们放弃了做这件事的欲求。到那时,无论我们怎样鼓励我们的亲人,也很难让他们有真正的热情去活动身体,去关注外部的世界。

  为了避免父亲日益退化,乃至消沉,我们子女应该适时陪伴在父母身边,防范他们遭遇危险,而不是从一开始便打消他们行动的念头。如果他们想要去做一件事儿,我要做的,不是先去否定他去做这件事儿的可能性,而是学会用“我陪你”代替“你不能”。让他们依然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他对自己的生活仍有掌控力,而不是被深深的无力感所包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