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2月03日> 总第1381期 > 12 > 新闻内容
不做玻璃心的家长
健康时报记者 李桂兰 实习记者 梁 洁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3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李桂兰  实习记者  梁 洁

  “窦燕山丹桂五枝芳,五子登科德才兼备”,然而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孩子绝非易事。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拥有一颗“玻璃心”,只给孩子最好的,事事都想护着孩子,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未必是件好事。所以,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拒绝做个“玻璃心”的家长。

  家长越早放手越好

  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鞋带还不会自己系、吃饭也需要家长连喂带哄才勉强吃完。

  亲子育儿专家任淑一表示:所谓的“玻璃心”家长,是对于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失关爱元素的投射性弥补,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过度关注。“他们捧着护着,将自己认为对的、好的就一股脑塞给孩子,并没有考虑孩子本身是否需要”。

  这样在父母过度娇宠下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走出家庭融入校园、社会的时候会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很大的问题,更有甚者还会做出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过激行为。这正是因为“玻璃心”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帮助孩子对挫折、压力建立起内在调试机制,过度的保护也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问题的锻炼机会。

  任淑一表示,培育孩子家长要越早放手越好。在孩子开始进入校园和之后的每一个过渡期,都尽量远离孩子情绪的中心,默默给予孩子独立面对的机会。除此之外,和睦的家庭关系也能够在孩子的思想行为和智力发育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多和孩子谈些轻松的话题,更是了解孩子的有效途径,还能在沟通中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育孩子先正视自己的脆弱

  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小摩擦,家长知道后立刻冲到了学校,把对方小朋友没完没了地数落一番,对学校老师也是不依不饶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铁征表示:有的家长外表看起来非常强大,是孩子坚实的后盾,但是当孩子受了一丁点委屈就会反映强烈。这正反应出家长自我的破碎,并非是内心真正的强大,恰恰相反这是脆弱的一种表现。

  这种内心破碎现象源于家长自己童年和成长过程中“不被看见”的感受,他们的过激反应正是将自己倒回到了儿童状态。

  生活在这种应激机制下的孩子,他们自己原本的回馈就会被覆盖,久而久之让孩子难以表达,也没有自我,更不会变得强大了。除此之外,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反馈出的焦虑和愤怒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被孩子当成模板来模仿。

  刘铁征建议,要想培养孩子,家长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脆弱,不能逃避,而且要接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心理状态。这样自己做到了真正的强大,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强大起来。

  家长平常心

  孩子才皮实

  当孩子降生到一个家庭之后,就会迅速地变成所有家长照顾和关爱的中心,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每个人都恨不得自己有10只眼睛去盯着宝宝。在家里稍微有一点磕碰,就会百般自责心疼;孩子也只能自己批评教育,别人说一个字就会很不高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谨表示:这种“玻璃心”的现象实际是家长的一种过度保护,对于孩子遇到的风险或负向事件想去避免,反映出家长内心希望孩子远离负性事件的期望。

  这种设防的行为更容易出现在隔代长辈和妈妈们的身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难免让祖辈对孙辈过分疼爱和宠溺,母亲经历孕育生产的艰辛,也是本能地将全部呵护都给了孩子。

  因此,当孩子接收到来自外界的负性事件的时候,就好比动物界保护幼崽的本能,家长们往往就会不做判断的去保护。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是老人家更有经验,还是年轻父母有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而产生分歧。

  杨谨提到,成长在家长过度设防的心理状态下的孩子会更加娇气,比那些在“风吹雨打”下家长用平常心去教养的孩子更加脆弱。

  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自然人、社会人,他们需要适当的挫折和锤炼,而培养和锻炼孩子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拥有面对困难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才是家长们应该较真儿的点。

  IC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