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1月13日> 总第1377期 > 10 > 新闻内容
珍惜每次跟老人吃饭的机会
健康时报特约撰稿 苗 兰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3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特约撰稿  苗 兰

 

  朋友跟我提过一个他和母亲之间相处的细节:每当他开了几小时车去看母亲的时候,一进门,老人家问的第一句话一定是:“下次,你什么时候能来?”

  走之前,老人还会再确认一次,否则,就算没定好,老人也会电话打过问清楚,只要吃饭的日子定了,她心也就定了。

  朋友笑说:我妈对吃饭总有莫名的热情。

  我说:那倒不是。

  如果三四十年前这么说,是真的怕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么,现在,完全不用担心温饱,吃,意味着团聚,是一种情感的维系,就好像人总是更爱烧菜,而不是更爱洗碗。

  当开火、下料、翻炒、上桌的这套流程进行着的时候,做饭的人至少是有所期待的,挥舞着锅铲上下翻炒,埋头在烟熏火燎中奋力炮制美食,固然辛苦,但只要一想到桌上那几张垂涎欲滴、“嗷嗷待哺”的嘴,一想到一大家人围坐桌前热气腾腾的样子,烧菜这件事儿,好像也变得更有趣了。

  但洗碗不是,洗碗更像是收拾残局。有一次,我暗中观察了我母亲洗碗时的样子——相比烧菜时神采飞扬,大显身手的样子,洗碗时,她的情绪要更淡漠,动作也更机械。所以,这时,你常常会听到母亲一边洗碗,一边探出脑袋,问你:明天想吃什么?下一顿想吃什么?

  有时,你都会被她们给问烦——“随便!”年幼的我们,总对唾手可得的幸福习以为常,甚至漠视、感到厌倦。殊不知,“吃什么”不仅是一句问话,也是母亲的一种期待。周而复始,这种期待会伴随人的一生,尤其当人老了之后,老人们会更容易患得患失,担心他们如此简单的期待会被在某一天被疾病或死亡剥夺,或者仅仅一句“加班”“在忙”就让期待轻易落空。

  一些悲观的老人常说,日子是过一天少一天,最终到达终点,人生结束。之所以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悲观,是因为他将自己的下半生看成一个倒计时的沙漏,你关注的永远是上面流失的那部分,而从来不看到下面所沉淀的那部分。而当你意识到每个过去的日子都不是白过,吃进肚子里的饭菜都带着家的味道,都攒聚成一次次美好回忆的时候。这种对未来的忧患和恐慌就会淡化,转而成为一种期待,期待着下一次团聚,而不是想到,“我又少了一次”。

  对生命迫近的恐惧和担忧,人人都有,老人更甚。老人更怀疑的是,我能否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让下一次期待实现。然而,无论如何,怀有期待的感觉都是美好的,它让我们活得更有盼头,更有劲儿。

  上周,我和我母亲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这是一部喜剧,欢歌笑语之后,字幕缓缓升起,欢乐的氛围也在慢慢稀释。我转头跟母亲说:妈,咱们下次来,得带点爆米花。

  老人其实是最珍惜“下次”的人,但请不要轻易给他们承诺。那些“过两天”“改日”“说不定”的说辞还是留给酒肉朋友吧,对待自己最亲的人,不妨真诚些,告诉她,你会回来,一起吃这顿饭,一起做这件事。

  因为你说的话,他们一定会当真,而陪伴老人,来不得半点虚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