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2月13日> 总第1369期 > 19 > 新闻内容
医患关系这样看
健康时报记者 张 爽/文 牛宏超/图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3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张 爽/文  牛宏超/图)“医生遭患者家属报复致死”、“儿科医生被杀”、“医患关系告急”……近年来,打开网页、报纸,医患冲突事件屡见不鲜。被放大的负面医患关系报道给人们制造了一个医生不可信、患者不讲理的“拟态环境”,其实医患关系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差。

  活动背景:

  12月3日,由健康时报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健康中国年度论坛——和谐医患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各省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多家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论坛,共同探讨我国当下医患关系问题。

  当心被拟态环境骗了

  “媒体如果每天向大众传递的是大量伤医、辱医、杀医的新闻,无形当中就会让人们觉得医患关系很紧张,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暴力伤医新闻的存在就等同于当下真实的医患关系,现状没有那么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发言中强调。

  媒体制造了医患关系的“拟态环境”,是一种局部真实,而非全部真实。拟态环境是指人们每天接触到传媒提供的大量信息,被淹没在巨大信息流中,失去了直接去接触客观世界的机会,很难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的。

  在当下,从来没有哪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和他们的被服务对象存在如此之大的隔阂,这就是当下媒体放大的作用造成的“错觉和假象”。

  然而,医患矛盾不是只在我们国家有,全世界都存在。只要有医疗就会有医疗纠纷,再高的医术和设备也难免有意外。

  以美国为例,《新英格兰杂志》也曾专门发表美国医务工作者的职场暴力的文章。2013年,全美发生了9200起医疗暴力事件(含语言暴力),涉及人身伤害的是2600起,也存在杀医案。

  对比我国,2015年全国门诊量是77亿人次,伤医扰序、涉医案件是4700件,如果用涉医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除以门诊,应该是百万分之几的概念,如果把伤医扰序案件数除以365,每天约10件。

  数据差不多,可是为什么就会觉得我国的医患关系更紧张呢?其实,这跟我国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是有关系的。

  别让急病变常见病

  现在,国家整体处于大转型期间,各个领域都在急速发展变化,矛盾处理不好就容易激化成恶性伤害。医患矛盾是众多矛盾中的一个,现在正是由于社会转型一时之间激发的“急病”,其实在之前的很多年,尊医、敬医、爱医依旧是主流,所以我们不能让这个“急病”转变成“常见病”,一旦伤医、辱医成为主流,后果会很严重。

  事实上,医患矛盾有时是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会造成最后的悲剧呢?这跟患者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性格情绪,尤其对于医疗的认知水平都有关系。医患关系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等众多因素。

  “医生,不管花多少钱您能治好病就行。”这是在医院最常说的一句话,人们通常会把金钱和治病对等起来,这样的观念显然不对。患者必须明白医疗是有局限性的,不是金钱能完全解决的事。“患者关注的重点是我的病最终有没有治好,而医生更多的是注重诊疗过程是否合理,一个重结果,一个重过程,能没有矛盾吗?”北京医院医务处副处长魏亮瑜说。

  医患矛盾还跟平时的医疗科普的程度有关系。不久之前的“纱布门”新闻,如果患者多一些医学常识,或者医生多一些解释沟通,可能就不会演变成最后全国关注的局面,加上不良媒体的过分渲染,舆论曾一度一边倒地谴责医护人员,最后落得医护和患者都备受伤害。

  医患关系需要增加调和剂

  和谐的医患离不开尽职的医生和理解的患者家属两个主体,其中的调和剂一是沟通,二是媒体。

  看病时多解释一句病情、多一句安慰的话,患者大都会通情达理的。门诊人多,医生辛苦,可能有时不必嘱咐的话就少了一句,家属也别嫌医生冷漠,累的时候谁都不爱多说话,不影响治疗就请多体谅医生。“医疗意外不可避免,但医患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大家多理解一点就能解决。”专家呼吁。

  对于医患关系,媒体工作是个技术活。矛盾可以报,但是别无限放大,造成坏影响,要宣传我们医学的风险性。媒体有时过度描述过程,尤其是网络自媒体时代爱重现第一现场,这个非常不好。媒还要尽量宣传正确的科学的科普知识,不要让人们因为无知、不了解造成对医生的误解。除了媒体,像嘉量科技这样的第三方患者满意度调查和满意云医患关系管理系统也是另一种调和剂。

  相关阅读:

  医者,慈悲如月

  央视评论员  白岩松

  我爸三十多岁时,总咳嗽,有时还带血。他出差去天津。我妈嘱咐他去医院看看病。

  我爸在离开天津当天才去医院,结果,被诊断出有癌症。医生不好当面告诉他,只说:对不起,你不能走,必须住院。

  我爸掏出车票对医生说,你看,这是我的车票,非走不可。医生就说,稍等,我请领导来跟你谈。医生转身时,我爸溜走了。

  晚上,我爸在天津火车站等车的时候,居然有人广播找他,下午那位医生。原来那位医生记住了他车票上的车次。我爸就这样被救护车拉回了医院。

  尽管我爸两年后还是过世了,但是我妈在讲时,安安静静地说:“如果遇上这样的医生,加上现在的技术,也许你爸的病就能治好了。”当初的那位医生,从具体救治并没最圆满的结果。但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我的父亲,还影响了我的家庭。整理自健康时报总1253期21版《医者,慈悲如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