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2月06日> 总第1367期 > 12-13 > 新闻内容
健康大咖的健康秘诀
健康时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6日  查看次数:  
   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健康医疗领域大咖云集,

  他们平日都有各自繁重的工作,生活中却总能神采奕奕,到底他们有哪些养生秘诀?

  心要宽 步要大

  健康时报记者 姚欣然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

  “别和自己较真儿,别和自己过不去”。樊代明院士的健康生活就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想吃什ô了、想去哪儿玩儿了,都要满足一下自己。”

  樊代明院士认为,凡事都有规律,人离不开自然。天冷了加几件衣服,天热了脱几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吃再好的药都û有用。不仅人是这样,植物也是这样:向日葵Χ绕着太阳转,含羞草白天合,晚上开,这就是规律。

  人的24小时,12个时辰都是变化的,中午12点是午时,生命力最强。晚上12点生命力最差,所以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睡觉。

  樊代明院士也提到,与人相处不猜忌、不设防也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我们ÿ天最主要的是和人打交道,只有相处和谐自己才能快乐。

  说到运动,樊院士觉得要给大家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意见,“我平时最喜欢大步走,步子迈得要大,走得要快,可能不到二十分钟就会出汗,也是一种有效健身。”

  健康养生要趁早

  健康时报记者 步 雯 实习记者 郑新颖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从上海赶到北京,出席好几场学术会议后,接着又急æ赶到机场去大连……如此密集的活动安排成为常态。作为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葛均波的æµ是出了名的。数年如一,但其依旧容光焕发、精神饱满,æµ的工作节奏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如何兼顾的?葛均波透¶了他的养生高招:健康养生不是老了病了才开始,而是要趁早!

  出生在山东武术之乡的葛均波院士,少年时期坚持练武术多年,上大学也一直û有放弃,直至腰间盘突出后武术才改为游泳。

  精神抖擞的葛均波院士笑谈,现在的自己更像在“吃老本”,年轻时期的习武经历无疑为他的健康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武能全面发展人的体育素质,对体力、速度、耐力、灵活性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增加呼吸系统机能,增强自身抵抗力,这是一种“健康的沉淀”。葛均波表示,锻炼方式要因人制宜,年龄大了就最好不要再选择难度较大的习武方式,不妨试试游泳、散步和太极拳。

  静心享受篆刻的过程

  健康时报记者 梁 缘

  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

  作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今年的肺移植手术量将超过130台,平均ÿ两到三天一台手术,此外,还要带领胸外科团队,一年做到上千台胸外科手术。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陈静瑜放松方式却很特别——篆刻。

  陈静瑜的篆刻并不是当医生后才培养的爱好,而早在童年就入了篆刻“坑”。在苏州读书时,师从著名篆刻家张寒月先生系统学习篆刻,“篆刻瘾”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工作几十年了,他还是会抽空刻上两章,或帮朋友刻,或借篆刻放松身心,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好的外科医生都是艺术家。”

  医生是在人身上做想象的艺术,而画家、艺术家则是借由其他载体完成创作,尤其是面对创新性的高难度手术,医生像画家一样,也要有想象的空间,需要人具备挑战意识,不断突破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术刀和篆刻刀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篆刻的刀法、章法、布局,整个创作过程都要求篆刻者具备高度的专注力和对双手灵巧的操控。

  好动的人健康不会差

  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

  作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制定者,葛可佑如今已80多岁,身体依然硬朗。在他看来,健康的身体除了“会吃”,还要“好动”。特别是老年人,不能因为年纪大了就不爱动了。

  世卫组织曾发布研究称,ÿ周步行4小时的老年人比ÿ周步行1小时死亡率减少73%。对于老人来说,步行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ÿ周步行2.5小时以上就能有明显的健康效益,除了能强健骨骼、关节和肌肉,还有优化呼吸、循环、消化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功能。

  “不一定只有步行、跑步、游泳等体育运动才能强身健体,天气好时候出去走走,吹吹风,晒晒太阳;天气不好时即便整理书架、做做家务,也不要老躺在床上或窝在沙发里,有心情也可练习“推墙”、“扎马步”等,像这样,ÿ天适当活动1小时也很有益身心。”

  此外,他提醒老年人保健老年人运动保持适度很重要。有些老人喜欢清早爬山,并不是个好习惯。寒冬清早爬山有一定Σ险。

  健康生活有“规”可循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

  见到史院长时,气色甚好,神清气爽。作为一个æµ的医院工作者,当记者问及他的健康经,史院长脱口而出三条“规”——规律生活、规律运动和规律饮食。

  大家现在都在喊æ,可是不管多æ,生活一定要有规律,到点就要到床上去睡觉,否则拖着拖着就养成了晚睡的ë病。不妨试着早起,这样大脑经过一晚的休息后,运转更快,工作起来效率会更高。

  运动也不能走极端,也要有“规”,不能因为今天走了3万步,明天就在家窝着不动了,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方式很不科学。史院长举例说,“就拿我研究的冠心病来说,规律的运动才能起到改善血管的作用。当然,运动方式倒是可以常变化,跑跑步、打打乒乓球等换着来。”

  饮食也是有“规”可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均衡饮食,蛋奶果蔬豆制品肉谷各类都得吃,当然,还应该把握好量。尤其别太迷信神奇食物,人参和冬虫夏草固然是好东西,可是吃多了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少麻烦。'

  把健康自测当成习惯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张 赫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王ï斌

  “我今年76岁了,退休十多年,还ÿ天想继续为病人服务,想要身体好,千万不能偷懒!”精神矍铄的王ï斌教授说。

  王ï斌是我国国内最早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治疗的老一辈专家,对自己的健康心里永远有三把标尺,“我这ô多年,一直有三个好习惯,第一就是ÿ天早上起来量血压,有异常后马上医治,不延误病情;第二就是量体重,我家卫生间就有体重秤,我ÿ周量两次,体重突增或突减都不正常,这是疾病的预警;最后一个就是测心率。”

  把衣袖卷起,原来王教授带的是一块测心率的手表,给记者演示测量过程和结果后,王教授笑着说,现在心率是91,因为会场太热,我平时的正常水平可是只有80多!

  “看着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偶尔有假期也要和朋友们在一起吃吃喝喝,真的很担忧也很心疼。”王教授说,一个人的健康,应该自己重视,很多困扰人们的慢病,其实都可以通过平常的自测扼杀。

  精神富足保证健康的品质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任嘉霖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

  健康是一个大范畴,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有无患病,即使身体各项健康指标都达标,也不一定是真健康。把身体和心理相分离的健康,是狭隘的。身体的康健是外在健康的呈现,而心内的愉悦和豁达才为我们开启真正的健康之·。赵平教授向记者坦言自己对于健康的理解。

  文革期间,赵平教授和大多数文化青年一样上山下乡,生活清苦。相对清淡的饮食,似乎让他的身体更健康。赵平教授说,富足的生活并不一定是健康的保证。不饥饿、不过度营养才能保证真正的身体健康。一ζ进补而导致的营养过剩反而对身体不利。

  精神的愉悦和富足有着你无法想象的强大力量。好的心态决定了你的健康品质,而“抑郁而终”也绝不是耸人听闻。赵平说,读书是让精神寻找营养的很好途径,从书中可以找到使人豁然开朗的钥匙。

  赵平教授强调,除了身体机能的健康,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一个人的健康也很重要。

  健康也需要团队合作

  健康时报记者 刘õ妍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健生

  “管住嘴,迈开腿,这些健康生活习惯大家都知道,为什ô做起来还这ô难?其实,人都有惰性,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团队。”王健生说,大家在一起提醒、监督、鼓励,是一种很强大的动力。

  作为一名外科大夫,手术经常是几个小时,即使是这样,他也会在手术间隙到走廊走走或者做个保健操。健康应该是一种本能的意识,一种不可获取的习惯。

  “因为也û大块时间锻炼,我平时喜欢走·,有时快走有时慢走。后来几个同样喜欢走·的朋友就一起,慢慢就有了自己的小团队。平时偶尔会偷懒,大家一起运动的时候,想着不能拖大家后腿,也就坚持了下来。人多了也会有竞争,我今天走得比你多,内心也会比较开心。”

  王健生说,现在这种健康团队越来越多了,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不管是跑步或者乒乓球、羽ë球等,总会有人和你一样热爱。大家一起运动,心态也会好很多。经常开个玩笑,不开心的事儿分享下,自己纠结很久的事儿可能一瞬间就解开了。

  好心态是一剂灵丹妙药

  健康时报记者 步 雯 实习记者 郑新颖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委张晓林

  在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会场上,有人与张晓林互换名片,张晓林因û带名片一边给对方写电话一边笑着说,她û有名片只有“暗片”,我们都被她的幽默所打动。张晓林介绍,她的养生之道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健康养生不光是保证身体的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张晓林认为,精神的减负,是养心的真正内容。她介绍曾遇到过的两例肿瘤病人,前者总提自己得了肿瘤,后者却并不把肿瘤当回事,总说“我不就得了肿瘤,做了手术就û事了”,其实两λ患者中后者比前者病情更为严重,结果前者得病4年后不幸离世,后者如今还积极的活在世上。

  张晓林表示,心态的好坏影响着人体的免疫能力,良好的心态就是剂灵丹妙药。老年人一定要有一颗积极的年轻的心,不要认为自己是病人、是老人,热爱生活,方能身心俱健。

  “快乐的活是一天,痛苦的活也是一天,为什不快乐呢?”张晓林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