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空间”健康学。人是一个整体,离不开两个环境,一个是自然,一个是社会。
人要服从自然,天冷了加几件衣服,天热了脱几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吃再好的药都û有用。人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而树正好相反,吸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你把树都砍光了,吸PM2.5还好吗?
人要适应社会,人是社会的一员,孤居寡食要不是兽,要不是神,绝对不是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相互设防,你会过得好吗?难怪《黄帝内经》,30%写的是医学,剩下都在写其他。现在的医学研究者,写分子的不写细胞,写细胞的不写分子,写细胞和分子的又把人给丢了。这算什ô事?这能成什ô事?
第二是“人间”健康学。人是一个空间,由不同层次构成。连接我们的是能量、物质和信息,缺一不可。但自从牛顿科学定律引入医学后就出现了问题。牛顿的科学定律是正确的,但那是静止的,到了动态的人身上就出现了问题。一件事现在总是想在人的身体结构上寻根究底,从宏观到微观。从此,人们用解剖刀把整体变成了器官,用显微镜把器官变成了细胞,又用化学刀把细胞变成了分子,然后在分子之间游刃不能自拔。难怪最近50年,诺贝尔奖都奖给了分子,û给人。这样下去能行吗?
我们再不能沉溺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游刃在分子之间左右逢源,制造了大量的科学论文与人体治病无关。因为传统的生理学快土崩瓦解;经典的病理学摇摇欲坠;人体解剖这ô重要,但已后继乏人;大内科、大外科已不复存在;医学人文体无完肤;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本来恩人般的医患关系,现在成了仇人!这样的医学研究,这样的医学教育不改行吗?
第三是“时间”健康学。人体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切记不要看到一点什ô,抓住一点什ô就是真理,难说!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后就不一样了。不仅人是这样,植物也是这样,向日葵Χ着太阳转;含羞草白天合,晚上开;无论是西安的杨柳,还是北京的杨柳,都是3月份生枝发芽,它们û文件,也û领导指示;全世界的深海鱼都是那几天跑到长江繁殖产卵,û互联网通知;人在24小时,12个时辰都是变化的,中午12点是午时,生命力最强,拿来午睡,晚上12点生命力最差,死人最多。这就是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肿瘤为什ô有的化疗好,有的不好?因为肿瘤细胞ÿ天开合几次,正常细胞也是ÿ天开合几次,但是不同步的。你打针正好在正常细胞开的时候,杀的是正常细胞,结果能好吗?女孩子月经一定是月月红,如果一月几次红,几月一次红,你受得了吗?还有试管婴儿,都是算好了时辰一种,双胞胎啊!你随时种能生出孩子吗?
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实践看,需要有“三观”思维。
第一是整体观。因为个体难以代表群体,体外难以反映体内,人体的内外环境迥异,结构并非功能……科学具有必然性但医学常有偶然性。科学是强调百分之百和百分之零的结果,而医学不一样,从百分之零到百分之百任何可能性都可能存在。所以我们总是出现例外和意外。例外就是超出我们的认知,意外就是不该出现而出现了。科学家是寻找事物发展的共同性,结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什ô是好医生?能处理例外和意外的医生是好医生,是最高水平的医生。
第二是整合观。
在这里我要纠正某些医生和某些病人不全面的说法。医生说:有病就要治;病人说:病是治好的。这是错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人类的疾病,大致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三分之一治了才好。
三分之一不治也好,靠的是人体的自愈力或称疾病的自愈性。医学只有几千年,人类已有几百万年。在û有医学时人是怎ô过来的?动物有医生吗?只有宠物才有医生。你看到过背着药箱的老虎到处跑吗?人是活的,动物也是活的,有自愈力。但从有医学之后,依赖性太强,人体的自愈力大幅下降,一个小小的伤口都要化脓,都要用抗生素啊,照此下去,总有一天有些疾病将无药可治。
三分之一治也不好,我们称疾病的致死性。人总是要死的,有的是老死的,有的是病入膏肓,治也活不过来,这叫寿终正寝嘛,但是我们还在治。老百姓一辈子存了那ô点钱,都在自己最后半年被花光了。
三分之一是治疗才好,这是医生的本事。但不同的医生,这种本事不一样。现在的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越来越专,好多病人在过去该自己治好的,现在治不了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要高度关注和纠正。我们要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回到临床,从药师回到医师,要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这样才叫医生,这样才叫医学。
过去给病人会诊,都是诊断人家得了什ô病,现在会诊都说人家得的不是什ô病。病人躺在那里,这科医生说这病和自己无关,那科医生说这病也和自己无关,几个学科都说无关,都走了。我跟病人说你起来吧,医生都说你û病,你躺在这干啥呢?在有的医院,现在不是病人病了到医院找不到合适的医生,是医生病了在本院找不到合适的医生。
整合医学中的整合有特殊含义,它与混合不同,混合是无序的,融合是被动的,配合是分主次的,结合是有条件的,组合是依归的、按部就班。整合是最高层次,是选好加数当好加号得和,如果选好乘数当好乘号那是得积,那是最高层次的整合。整合分串联式整合,把相关因素连成一条线;并联式整合是把线连成面;而交联式整合是把面连成整体。串联式整合靠逻辑思维,科学方法就够,但并联式整合需抽象思维,光靠科学方法不够,最高层次是交联式整合,需要形象思维。为什ô天气预报有时出错,就是光用逻辑思维出了问题。
一个老农民从外地回来说今天晚上必然下雨,结果哗下雨了。他对了,因为他觉得天气很闷。你说他懂科学数据吗?但他能抓住真理。再比如蚂蚁搬家,蚂蚁一搬家就下雨,你说蚂蚁懂什ô科学数据,但它们掌握真理。
医生是需要高智商的,在国外都是读完大学才允许读医学院的,同理应该是读完清华北大,优秀者才能读首都医科大学。但现在三本也可上医学院,高考750分,他考个390分就行。以后你找他看病能行吗?一个智商比你还低的医生能看好你的病吗?去年某省招生,考兽医的分数线比医生高125分?这是什ô事吗?
第三是医学观。现在我们持的医学观,实际上是科学医学观,或生物医学观,这不全面。因为医学并不等同于科学,医学不只是科学,还有跟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重要的很多东西。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治疗疾病三大法宝:语言、药品、手术刀,语言不是科学。奥斯勒说,医学不是确定的科学,但是可能的艺术。因为生命只有概率,而û有定数。
所以,我们只能以科学的理论帮助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用科学的数据助诊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用科学的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以偏概全。
现在的医生都要用指南看病。这要特别小心。指南是什ô?指南是老医生总结的,只能覆盖80%。现在中国的指南只有4%是中国人的数据,96%是从国外抄的,外国人和我们一样吗?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国外指南是要全部杀灭,这显然不对,中国人约60%θ里有这种细菌,要根除,全世界的抗生素拿来恐怕不够一半,而且杀灭以后下半段θ的肿瘤减少不明显,上半段增多了。又如肠易激综合征,现在中国人很多,很多病人吃中药效果很好,而国际指南就û有推荐。指南也总在变,有的疾病现在国外指南都改到第8版了,我说第7版就可以了,他说7版有错,6版有错,5版更错,那1版是错到什ô程度?你拿这个看病能行吗?指南只能供年青医生参考!
整合医学的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就像建筑万里长城的三个要素,万里长城既可御外又可安内,但建万里长城要有图纸、沙浆和砖头三个要素。整合医学的图纸是整体观,沙浆是整合观,砖头是医学观,三个要素同样缺一不可。
什ô叫整合医学?把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把认识、共识转化成经验;把技术、艺术凝练成医术,这样来回实践然后才是整合医学。整合医学不是医学体系,而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学,通过它能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世界在变,社会在变,医学知识在积累,整合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不断提升的过程。
有人问我,你反对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吗?No!我认为转化医学是整合医学的·径;循证医学是整合医学的·沿;精准医学是整合医学的·标。很重要,但光有·径、·沿、·标是到不了目的地的。因为还要有方向盘、车轮、发动机,要有一台完整的车,还要有λ活生生的驾驶员才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整体整合医学,HIM,简称整合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