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1月29日> 总第1365期 > 07 > 新闻内容
做父母应“先内后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林宗凯等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9日  查看次数:  

  有人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父母和子女,为人父母,不论孩子是否成人,总是操不完的心,其实做父母的,修好自己的心理功比什么都重要,不妨“先内后外”。

  当孩子还小时,先修练自我成长的“内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林宗凯

  有很多的家长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才开始走上心灵成长的道路的。记得一次跟一位妈妈交流,她说孩子现在在上幼儿园,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让她很苦恼,如:爱看电视、不爱吃饭等。于是,她就去上了一个关于如何搞定孩子的技巧类的课程。

  学完之后,刚开始几天效果还不错,可以用那些工具和技巧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过了几天之后,当她使用同样的技巧时,孩子却说:“妈妈你又来了,这次我才不上你的当呢!”

  那些亲子的理念和技巧,能否发挥作用靠的是父母个人的成长程度做支撑。如果父母的成长没有到那一步,那些技巧很快就会被孩子拆穿。因为大人常常是走脑,而孩子是走心。家长如果不是身心一致的,孩子很快就会感觉到。

  而更多的时候是孩子的一些行为让家长很生气,在生气之下所学的那些理念和技巧就全忘光了,马上被打回原型。所以,只是学一些理念和技巧是不够的,更需要修练自己的“内功”。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本身的特质,即“父母是怎样的人”,而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即“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并无意义。

  想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首先要把它给自己。例如,当自己有了情绪时,犯错误时,失败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时,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爱自己。

  如果孩子的一些行为让家长很生气、很恼火,这时如果家长往内看的话,她会发现,其实是家长不接纳自己内在的某些阴影。当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做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爱自己时,自然可以将同样的品质给孩子。

  而说到自由,就会说到对人性最基本的信任。不管是心理学的哪个流派,都会认同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那他长大后一定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等自己老了,

练就从孩子的生活退出的“外功”

育儿教育专家   任淑一

    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哭着说:“哎呀,你弟弟和弟媳闹意见了,两个人要分开。我跟你弟弟说了几句,他又闹情绪了。”于是我告诉她:“夫妻两个人的事情,做妈妈的一定不要多管。他们都是成人了。”

说完这些,我又和妈妈唠叨起来:“你不要在他们休息的时候打电话去叫吃饭,也许他们喜欢自己做饭。你手里有他们家的钥匙,也不要把那里当自己家,每次要去,一定要打电话询问。你不要每次过去,都给他们打扫卫生,弄得他们很尴尬,他们也需要自己有家的意识,俩人一起打扫卫生还增进感情呢。”

妈妈听我说完,委屈地说:“我这么受累辛苦,还不讨好了!”

我一针见血地说:不愿意与孩子分离的父母,与其说您是爱他,不如说您想对他们全面把控,这么做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如果他们两个人都为家着想和忙碌,哪还有心情和时间吵架。

我告诉妈妈:“你看我爸多开心,有时间多跟我爸一起出门采风,多玩玩,开心最重要。”

自从妈妈听从了我的意见,经常和我爸旅游,不仅增进了老夫妻的感情,也开阔了眼界,每次回来的新鲜事儿总是亲戚们的聊天话题。弟弟和弟媳还给妈妈配备了智能手机,教她把旅游的照片发朋友圈分享给大家,每次弟弟和弟媳来家里吃饭,也都是开开心心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