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1月29日> 总第1365期 > 02 > 新闻内容
儿童健康关乎我们的未来
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文 赵安平/图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9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文  赵安平/图

  “全社会需要凝聚一个共识:投资儿童,就是投资我们的未来。”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变革项目中心卢春玲主任自信干练,充满了随时将周围人融入讨论的温度和活力。

  受访专家:

  卢春玲,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变革项目中心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与社会医药系助理教授,Brigham 妇女医院医药学助理教授,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兼职教授,联合国社区卫生工作者高级专家组成员。

  健康时报记者:本次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渥太华宪章》诞生后3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会议,131个国家来到这里探讨健康的命题,您专程从美国赶来全程参加了这次大会,有何评价?

  卢春玲:健康是人类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无论你的种族、性别、年龄、收入如何,住在哪里,说什么语言,持怎样的信仰,怀有怎样的政治态度,大家都会希望自己有个健康的身心。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而这次大会释放出非常强烈的信息就是,健康是发展的基石,没有健康就没有发展。所以人类的一切政治活动、经济行为等,都应该是有利于健康的。这是参加这次大会最强的感受。这次大会有一百多个国家参加,各个国家带来了各自在促进健康道路上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和成就,内容很精彩。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道路不同,但我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共同促进人类健康。

 

  健康时报记者:您曾多次强调“儿童生存的发展援助”,为什么?

  卢春玲:在儿童生命早期进行干预,是阻断贫困世代相传的“最好投资”。

  研究表明,让幼童得到足够的养育照护,从获得营养、健康护理、安全的环境等方面对儿童早期发展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成年后的经济和健康状态,增进幸福。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来看,包括鼓励母亲产检、对照料人进行培训、对低收入群体儿童提供免费服务等,接受干预的孩童在成年后收入可增长26%。而如果不作为,国家的损失可能高达现有卫生事业总费用的两倍。

  2004年到201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政策惠及儿童发展,近千万儿童不再面临发展风险。然而因为我们的总人口基数庞大,任务仍然艰巨。儿童生存发展的援助不应仅仅是医疗救助,而是涵盖食品安全、营养卫生等各方面,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尤其是母亲所受的教育。

  健康时报记者: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儿童群体,提高健康水平的突破口在哪里?

  卢春玲:经验表明,政府优先重视、出台政策乃至立法,是大规模儿童早期发展规划获得多维度协同保障机制的重要前提。

  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涉及面广,需多部门协调配合。目前有些国家建立专门机构协调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行动,有些国家由某个部委代表所有行业、部门负责儿童早期发展。中国还缺乏这样的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搭好框架,让多部门整体协调参与进来才能做得更为精准有效。如对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免费的新生儿健康筛查、学前教育和膳食营养包,对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孕前和孕期检查、母婴疫苗注射等;而医疗卫生层面以外,还应该考虑到保障新生儿父母获得足够精力和费用来照看孩子,通过立法提供带薪产假、带薪看护患儿假以及工间母乳喂养时间,通过最低工资规定来支持新生儿父母收入等。

  还要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目前中国的留守儿童是需要格外关注的弱势群体。要充分发挥社区、村委的“可触可及”的管理职能,尤其是在基层党建中突出对留守儿童的服务职能,“项目到岗”“责任到人”,经济上有保障、行动上见实效。

  健康时报记者:您一直在哈佛大学从事全球卫生研究,您对中国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在您眼中,中国的国家卫生政策对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卢春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健康之路,很多在当时看来是探索性的尝试,后来证明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在当时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公共卫生问题。

  例如自50年代开始的赤脚医生,为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居民,尤其是边远地区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做出独特贡献。1978年世卫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让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阿拉木图宣言》,对赤脚医生模式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肯定和倡导。几十年过去,赤脚医生的基本精神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类似于中国赤脚医生的社区卫生工作者项目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得到重视和推广。去年,我和其他一些专家受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委托,专门起草了在低收入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推广社区卫生工作者的报告。一起开会时,大家都提到了中国的赤脚医生,对我说:这可是从你们中国学来的。我自豪地想,这应该是中国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对促进全球健康做出贡献的一个例子。如果继续发扬探索创造精神,将医疗卫生服务纳入社区管理,将教育、卫生和就业综合起来,或可成为贫困地区基层建设的切入点,并可以缓解当地的青年就业。

  健康时报记者: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您如何看待国家层面对健康的重视?您眼中的健康中国又是怎样的?

  卢春玲:国际上关于卫生政策的研究发现,不管哪一国的卫生政策,没有顶层的重视和支持,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政府这样强有力的承诺和投入,是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的。政府在为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公共卫生商品”上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中国医改的方向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基本思路。

  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透露出的中心思想,我理解为人人健康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工程,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卫生服务,到养生健身,从生活方式到环境治理、从食品药品的监管到科技创新等等,涉及到卫生、教育、食品、环境、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法律、信息等诸多部门。作为指导今后15年中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我相信,如果《纲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中国的健康事业将会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发展。

  从技术层面看,这次大会上,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健康产业将互联网和大数据引入健康知识、监测和服务的传递途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期盼,在今后的15年里,能够继续看到更多的健康产业的发明创新,希望中国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