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1月18日> 总第1362期 > 15 > 新闻内容
一巴掌致聋是基因在作怪
健康时报记者 林 敬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8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林 敬
“一跤摔聋”“一巴掌打聋”很多人以为这是意外,但其实这种风险或许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大多数人都不知情。
“在聋儿里,大约有40~50%的聋儿是由于遗传或药物致聋的。”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陈晓Ρ说,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他们中的多数病人是所携带的 SLC26A4基因突变。相对而言,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某些意外而致聋的风险会比其他孩子更高一些。
“他们前庭导水管比正常人大,所以在遭遇­内压增高等诱因时,比如玩耍时摔了个跟头、被人在耳边拍一巴掌、被飞来的篮球或足球撞击头部,甚至是感ð咳嗽时,内耳的淋巴液循环都容易出现障碍,导致听力明显下降或是致聋”,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防聋办公室主任黄丽辉解释道。
还有一种耳聋和“一巴掌打聋”很相似,也是和基因有关系。患者往往对庆大ù素、链ù素等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异常的敏感,很可能一针下去耳朵就永远的听不见了,所以人们都称之为“一针致聋基因”或者“药物致聋易感基因”。
陈晓Ρ主任说,这种基因主要是通过妈妈遗传的,也就是说,如果妈妈身上携带了这种突变基因,那ô子女100%都会是携带者。
但最主要的是,这两类孩子,在出生时听力可能是正常的,所以常规的听力筛查往往无法检测出来。但如果同时再通过采取足跟血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以为他们的听力增加一道保障。
比如检测发现携带药物致聋易感基因后,告知家长避免使用庆大ù素、链ù素妥布ù素、卡那ù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就可以终身避免耳聋的厄运。凡是携带药物致聋易感基因的孩子及所有家族成员,都要避免使用此类药物”,黄丽辉主任说,“从这个角度说,这类患者是耳聋基因筛查最大的受益者,对他们来说不光自己可以避免耳聋,家族里面其他的基因携带者也同样可以避免意外致聋。”
对于携带“一巴掌致聋基因”的患儿,家长最好要注意别让孩子磕磕碰碰、少从事剧烈的体育活动,平时注意听力随访,如发现听力下降或突聋,建议及时进行治疗。而对先天性耳聋的患儿,及早进行抢救性治疗和康复,例如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可以避免儿童因聋导致语言发育障碍。
从2012年4月开始,作为北京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使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有免费为所有户籍和常住人口新生儿提供免费耳聋基因筛查。北京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新生儿耳聋基因免费筛查的城市,项目实施五年来,累计筛查人数突破百万。鉴于北京市的成功经验,成都、长治、南通、郑州、太原、东莞、济南、长春等地区½续跟进。“如果是在此前出生的孩子,过了三岁仍有口舌不清的问题,或是生育聋儿、家族中有耳聋患者的夫妻在计划怀孕前,也最好到耳鼻喉科做下相关检查”,黄丽辉主任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ÿ周二、四上午固定开设有耳聋基因咨询门诊;北京同仁医院ÿ周二、三、四、五设有0~6岁儿童听力诊断及耳聋基因咨询门诊,有相关困扰的患者都可以进行咨询、就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