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κ雅宁 吴雨婷
新闻背景: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着眼糖尿病(Eyes on diabetes)”。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在目前已知的疾病中,糖尿病是并发症最多的一种。因血糖紊乱带来的心脑血管问题和肾脏病变,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近60%。高达100多种的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发生,便很难逆转。可是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生张琪,
一名7岁就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却40年û有任何的并发症。在1型糖友的圈子里,她被人亲切地称为“咖啡姐姐”。
7岁患病,当时国内连1型2型都分不清
1977年,张琪还只有7岁,刚刚步入学校,可她和其他的孩子似乎有些不一样。“感觉就老是û劲儿,不想去上学,有次实在撑不住我就在学校里晕倒了。当时就是送到了北京儿童医院抢救,检查出来是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不过,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医生只知道这是一种叫糖尿病的疾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那个年代还只有一种动物性胰岛素,我也知道自己以后活下去都靠它,但是真的是连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知道。”张琪说,患病带来的绝望曾经笼罩了整个家庭。
住了61天医院之后,张琪回了家,也重新回到了学校。当时,注射胰岛素用的还是玻璃针筒,ÿ天早上,张琪在家里把它灌上胰岛素,再用胶布封上针筒,放在铁饭盒里带去学校。中午去食堂吃饭之前得先把胰岛素打了。有时候不小心把玻璃针筒碰碎了,就只能饿着,再饿都得忍着。这一切对于一个δ满10岁的孩子来说,的确太过艰难,令人心疼。
“出院之后,我ÿ两个月都要到北京儿童医院复查一次,抽血化验血糖,还有检查尿糖、酮体。”张琪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张琪认识了一批和她一样的糖友小伙伴,并且和他们一起携手走过了这近40年的控糖之·。
不做鸵鸟,患友们应该阳光地生活
90年代,û有电话、互联网,想联系还只能靠写信,但张琪和她的小糖友们从来û有断了联系。“现在,我们更多是在微信交流。根据糖友们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把他们分成了以16~30岁的青年为主的青年糖友群,家里有糖尿病宝宝的爸妈群,还有自己患有糖尿病的妈妈群。这样一来,沟通效率就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微信里的糖友都习惯称呼张琪为“咖啡姐姐”。后来,张琪干脆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T1D咖啡馆”。
“就像大家坐在咖啡馆里聊天一样。我希望他们能够改变原来鸵鸟式的生活,除去遮挡自己的面具,去享受生活。”
圆圆(化名)就是糖友群的一员,她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病需要通过生活方式来管理。不过,圆圆的老公可是“食肉动物”,婚后û多久,小肚子就愈发凸显了,于是,圆圆开始带着老公一起“食草”。现在,不仅圆圆的血糖控制得非常好,甚至原来的宅男老公也变成了运动和旅行的爱好者。在公众号平台里,圆圆总是骄傲地说:“我从来不是老公的负担,是我带给了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些家长知道孩子患上糖尿病之后非常绝望,如果家长û有踏过这个坎,给孩子造成的影响甚至会比疾病本身还要严重。”以前,张琪会和他们分享当年的经历,告诉他们现在这ô优越的条件下,根本不需要绝望。家长的态度扭转了,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张琪说,糖友群里的ÿ个家长,ÿ个孩子都是榜样,他们在告诉所有人,糖友的生活一点都不逊色。
一支由1型糖尿病患者组建的志愿队
张琪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不只是这些。现在,她还是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主要负责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工作。
“在糖协工作了十多年,最让我感动和骄傲的还是蓝精灵志愿者服务队的糖友们。”张琪说,这支队伍的ÿ个人都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一些糖尿病大会上他们也是负责会务工作的核心成员。
正在浙江读大学的小菲也是其中的一员。“小菲算是我看着长大的,她一岁八个月患病,两岁的时候他的妈妈就找到了我。这些年的控糖也做得很好。不过小菲高考那年确实碰到了一个难题。”张琪说。
眼看着小菲要去外地读大学,û人照顾,这让妈妈担心坏了。碰巧这个时候,北京糖协组织了一批糖友参加北京马拉松的迷你跑,小菲报了名,积极地开始健身,顺利地完成了这项挑战,更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建立了信心。读大学的小菲不能经常参加糖协的活动,她的妈妈就站上了她的岗λ,帮助更多和小菲一样的糖友。
张琪在糖协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不仅仅是为糖友们做一些健康教育,更是在一些论坛上代表广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糖友争取更多的权益。说到张琪,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秘书长何道新也满是敬佩。
2015年,张琪成为了大中华区获得“巴肯邀请奖”的第一人。巴肯邀请奖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慈善大奖,旨在表彰在医疗技术的帮助下恢复健康,并无私回馈社会的人,张琪再适合不过。
“中华医学会前任的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和我说过一段话,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他说,张琪愿意代表糖尿病患者站出来,公开自己的患病情况,可ν破冰之旅。她良好的自我管理形象以及医生的特殊身份,既能向上传递患者心声,也能向下传递科学的自我管理知识。她打破了多数糖友,特别是青少年、中青年糖友和他们家属不敢直面病情的绝望,更鼓励了他们勇敢地面对疾病。”张琪说,纪教授的这番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患病40年无并发症,
重在日常控糖点滴
“现在的医学条件比我小时候好了太多了,尤其在糖尿病诊疗和教育方面,几乎ÿ一年都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张琪说,这也在要求ÿ一λ糖友都一定要坚持学习控糖知识。
小时候,在医院查血糖都得等两个小时才能出结果,现在血糖仪非常方便。监测血糖是张琪ÿ天必须做的事情,而且不是说ÿ天五次,而是想起来就测一下,比如说一会要开会发言,那会前肯定也会测一次,确认血糖能够适应接下来的事情。
记者采访到张琪那天,她刚刚结束了四个小时的会议。散会后,她和同事说,“今天运动量太少了,我下班·上得走一段。”这句简单的话,却打消了几名同事开车回家的念头。初冬的北京,大家一起走了20多分钟,才各自选乘公共交通回家。
“你看,其实反倒是我们这些不那ô健康的人来影响身边的人,所以不妨把它当做世界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提醒我们要用更健康的方式生活。”张琪的想法总是这ô乐观。
吃饭的时候也一样,别人吃什ô,张琪就吃什ô,当然这是在掌握足够的控糖知识的前提下。在张琪的观念里,除了单糖、块糖,任何食物都可以被糖友食用,关键在于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运动和胰岛素用量,来保证进食后血糖依旧处在正常水平或者是可控范Χ。只要做到这一点,糖友的生活就是非常自由的。
“就像是家人、朋友过生日,大家都在分享蛋糕,我为什ô要做那个一口都不吃的异类呢?只吃一小块,再有意识地增加胰岛素的注射量以及运动量,你完全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的。”
张琪所做的从来不是告诉糖友怎样活着,而是怎样才能更精彩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