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1月01日> 总第1357期 > 10 > 新闻内容
久病成医有时是盲人摸象
 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医师 苗国栋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1日  查看次数:  

  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医师  苗国栋

  从我记事时起,我父亲就患有严重的“风心症”,从小就时不时地听到母亲对父亲疾病状态的评判和应对措施,“夜晚不能平卧睡觉”“吃一片‘地高辛’”;小腿肿了,他也让我“吃一片‘双氢克尿噻’”就完事。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剧烈,父母还会自作主张,给我吃上几片“甘草片”或半片“可待因”。

  确实,无论是我父亲的症状,还是我的问题,真是迎刃而解了。这时,父母就会略带自豪地说“咱们也算久病成良医了。”我也由衷地敬佩他们的“医术”。那时,我也相信父母那句“久病成良医”是真理。然而,随着我做医生工作经历的增加,我发现这句话是错的:久病成良医的“医”不是医生的“医”。

  很多老年人也是这样,小病自己看,看成了算自己的,看不成拖成了大病才想起找医生。可能是因为兴趣所在,又或者因为患病后求治心切,相对系统或全面地了解某种疾病的知识,甚至知道些比专科医生或专家都丰富的最新进展方面的知识。这就会让老人家形成一种盲目的自信:觉得自己做出的判断、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对的,甚至比医生更靠谱。

  其实,大多数“久病成医”的人只是像盲人摸象那样,只摸到自己能摸到的那部分,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能清晰地认识到相关疾病知识的整体。我曾和一些对医生心存疑虑的患者家属交流过。我说:你读遍全世界的精神病学书籍,也只看过你家这一个患者,我看过的类似病人有成千上万。即使我们刚入职的医生,看过的病人也远比你多。如果你相信那句“久病成良医”,那我“久看”、“久治”就更是良医。因此,把疾病交给医生诊治是最合理的选择,而不要自己去扮演医生的角色。

  病人一旦生了病,很多时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即使这个病人本身就是医生,他也会受患病后出现的焦虑、悲观情绪影响,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的疾病,会高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对预后的估计也会悲观起来,甚至对治疗有非理性的抗拒或挑拣,不能合理选择治疗,甚至可能贻误病情。

  事实上,“久病”确实是一种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提供给医生做参考,但什么都靠自己,确实有些不切实际,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