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0月25日> 总第1355期 > 15 > 新闻内容
肺癌大医周清华
健康时报记者 井 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5日  查看次数:  
   他是医生,在局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上打造出无人能及的周氏手术;

  他是研究者,引领肿瘤研究进入分子时代;

  他也是管理者,曾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四川华西医院借调到天津,

  担任了十年的天津总医院院长和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并于两年前由四川省政府再引进回四川,迄今仍两头跑。

  最近,周清华经过12年的酝酿和争取,让世界肿瘤转移学术大会30年来首度移师亚洲来到中国,

  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二十余位中外院士在内的2000余位顶尖肿瘤学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共话肿瘤转移。

  健康时报记者采访世界顶级肺癌名医周清华教授。

  健康时报记者 井 超文/图

  周清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主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国际肺癌学会肺癌筛查和早诊专家组专家。

  擅长:局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肺癌开刀,

  周氏手术无人及

  在这场国际肿瘤学盛会现场,来了一群特殊的听众。他们与常人无异,但几年甚至二十年前,却曾因晚期肺癌差点被判死刑。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深陷无望中,听到“去找周清华吧,如果他没办法,那就彻底没希望了”的建议而发生了人生转变,最终与死神擦肩而过。

  周清华,业内公认的肺癌外科治疗第一人。

  肺癌是个狠角儿,也是公认的癌老大。发病率、死亡率、增长速度,多年排名第一,59%的患者初次确诊便是晚期。官方公布的数据中,中国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16%。外科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首选方式,但局部晚期肺癌因侵犯心脏、大血管等重要器官,而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忌区。

  周清华和晚期肺癌博弈的漂亮手艺,奠定其毋庸置疑的业内翘楚地位——他开创“胸部肿瘤外科重建学”,由他独创的局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术式多达66种,改变了国际上IIIB期肺癌治疗模式和治疗指南,一些内科治疗平均生存6~8个月的IIIB期肺癌,经他术后5年生存率达30%。

  曾有一名黑龙江患者,2003年诊断为左肺中心型IIIB期肺癌,肿瘤侵犯左肺动脉总干,长达六厘米,被告知存活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最后找到周清华再次手术全切肿瘤。术后半年在当地医院复查时,医生惊呆了。“缝得像艺术品。”当地院长让医生把检查时的支气管镜影像做资料刻盘保存了下来,并感慨,周清华的手术无法复制。如今,重获新生已13年的患者谈及往事记忆犹新。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曾评价,周清华的手术水平代表了中国肺癌外科的最高水准,堪称卓越。然而,从专业到卓越,这背后是两万余复杂手术积累的底气,是成功挑战不可能后的胸有成竹,是外科医生的硬实力,也是周清华在肺癌外科领域做出的中国贡献。

  临床与科研,引领肺癌研究的分子时代

  然而,与肿瘤抗争所需要的硬实力,绝非仅有手术这“华山一条路”。肿瘤,从门外看都是没救的,但走进来会发现可做的事太多,而在这条路上,周清华一直笃定领跑。

  他做了三件事,围绕着分子学根基,从发现、治疗到预后,穷究肿瘤。因为“无论是精准治疗还是精准发现,最重要的基础依据是分子生物学。”

  当国际上还通用胸片加查痰的方式用于肺癌筛查时,周清华开始应用低剂量螺旋CT联合分子标志物检测,到2010年,他主导建立了中国首批应用低剂量螺旋CT用于高危人群的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并领导起草了第一版中国肺癌筛查指南,发表于《Thoracic Cancer》上,真正让适合国人的肺癌筛查有据可依。

  如果说预防是未雨而绸缪,那么治疗和预后便是亡羊而补牢,更考验智慧和策略。肿瘤转移,是迄今业内待解的最大难题。以往比较公认的是肿瘤转移土壤与种子学说。

  但周清华并不这样认为,1998年,他率先在国内外提出“肿瘤转移级联学说”。也就是说,肿瘤从原发部位到转移瘤形成是由许多肿瘤转移相关的调控基因、信号通路参与的,其中有些基因在“级联”中起促进肿瘤转移作用,另一些则起抑制肿瘤转移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级联”中有1个或几个起关键调控作用的上游关键基因或/和信号通路。他的团队成功地筛选鉴定出几个调控肺癌转移的关键分子,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正是因为这些为推动肺癌研究进步做出的不可多得的贡献,让周清华先后三次获得“国际肺癌学会巡回奖”、两次获得“亚太国际肿瘤巡回奖”。

  然而,在周清华看来,患者治愈或生命延续才是最高嘉奖,与癌症的博弈,还处在道路险阻的跋涉期,治愈道路很长,关键是找到了方向。说此话时的周清华一如他往日的风格,坚定稳妥胸有成竹。他让人看到笃定的希望,因为——

  集腋成裘,未来可期。

  最大的快乐

  来自患者

  旁观周清华,很多细节让人匪夷所思。

  很难想象,他事物繁多,却将自己的很多病人姓名、病情救治细节都熟稔于心,更难以想象,他会把手机号告知给自己的患者,随时答疑解惑。他甚至在几百人的微信群,面对素昧平生的患者的问询,耐心给予治疗建议,而他平日一号难求。

  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医生这个角色。他说,都说医生是天使,那么天使的两个翅膀应是医术和医德。一个好医生一定要用好三件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他没有对此做过多阐释,却用行动对此做了最好注脚。

  有个患者术后胸痛,怀疑肿瘤复发转移,他给患者打电话聊了三个小时,最后敏锐判断这并非肿瘤转移而是心梗的前兆,叮嘱赶紧去医院,到时检测已是大面积心梗。

  八十年代时,有次手术中医院突然停电,他一人手摇体外循环机6小时,病人回到ICU后,他又通宵用人工方法捏压气囊维持患者的呼吸,最终患者转危为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迄今依然每年将近千台手术,乐此不疲。“没有别的爱好,每天就是工作,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是最大的快乐。”这代表了他最朴素的愿望。证严上人有言,慈悲如月,这或许是对大爱仁医的恰当形容。月光皎皎,温和有力的照亮夜行人的道路,消解他们的恐惧和忧愁。而周清华,对医生这个角色的诠释,似乎就是拥有如月光般慈悲温和,庇佑黑暗中的行进者,给他们送去光明庇佑。

  解惑小结节:

  做CT加项三维立体重建

  周清华:肺小结节分实性、部分实性以及毛玻璃病变三类。普通的CT片中无法看出准确的结构性质,不妨加个三维立体重建,能够很清楚的看清结节边缘、密度、边缘及其与肺裂胸膜的关系,测量结节倍增时间等情况,借此判断良恶性病变。

  把脉癌转移:

  抽血查标记物预测癌转移

  周清华:临床上通过无创性检查(CT、B超、骨扫描)以及手术标本病理不能检测外周循环中的隐性微转移和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目前已找出一些肿瘤分子标记物,判断手术前病人是否存在肿瘤微转移,帮助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治疗方案。

  前瞻癌预防:

  筛查易感基因确定患癌风险

  周清华:肺癌预防应该将三级预防(病因学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伸为四级预防,即“分子预防”。比如说,一些吸烟、或常受到大气环境污染的肺癌高危人群,应做肺癌易感基因的筛查,如果携带肺癌易感基因,便提前做到戒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