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0月18日> 总第1353期 > 03 > 新闻内容
“喘息服务”来了!
健康时报记者 吕 霖 梁 缘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8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吕 霖  梁 缘

 

  人的各种情感,包括孝心,是一个波动的过程,大体遵循“高涨——下降——平稳”的规律。在老人重病的最初的几个月,儿女会经历情感冲击,竭尽所能帮助老人康复,但因为人精力有限,长时间单方面无微不至的照料很难实现。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所谓‘“不孝”其实是麻木、焦躁、抑郁这些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

 

  “喘息服务”正是为这群焦头烂额的家属提供了绝佳的福利——由政府或民间机构牵头,成立专门的队伍,经过一定培训后,提供临时照顾老人的服务,给照料老人的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这项充满人性化的服务又被喻为“养老救火队”。

 

  政府投入与志愿者帮衬是有限的,喘息服务要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借助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把喘息服务变成居家养老服务上的一环。法律探索、多元化的费用补给,需要与服务推进一起走,在优化养老的道路上,只要有好的创意和服务就值得探索,这是涉及几代人的共同福祉。

 

 

  喘息服务,当很多人还对此感到陌生时,这项人性化公共服务已经悄然在上海、杭州、广州、安徽、北京等多个省市落地开展了。

  让政府花钱为失能老人提供短期的照料服务,给老人的家属“喘口气”歇一歇的机会,让老人康复得更好,这是喘息服务的初衷,也是其便民本色。

  不花钱就能请人替你“代班”一阵?这样的好事也许正发生在你我身边。

  “久病床前”的心累,谁懂?

  说起照看失能老人,家住北京西城区长安街的赵长伟心里有说不出的苦。前年,68岁的父亲突发脑中风,一躺一年多,身边根本离不开人。尽管弟弟和自己轮流照顾,喂饭、换衣、起夜、翻身、擦身……但时间久了,难免身心疲惫,而更让他感到内疚的,是心里那隐隐生发的麻木和倦怠。

  截至目前,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经超过4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百万的速度递增。失能以及高龄群体的照护与医疗问题,直接影响一亿多户中国家庭。

  如果说失能老人每天一睁眼面对的是头顶的天花板,那照顾他们的人每天面对的,则是日复一日琐碎、繁重而又枯燥的照护工作。

  “试想一下,你每天早上起来所要面对的:一个重病的、需要长期的照护的人,负面情绪是会慢慢累积的。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所谓‘不孝’其实是包括麻木、焦躁、抑郁、愧疚在内的这些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北京西城区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隆春玲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属,由于常年照看卧病在床的老人,子女被“拴”在老人身边寸步不移,重压之下,身体疲惫、精神压抑,也很难抽身去办其它事务。

  调查显示,长期照料病人的家属或为病人服务的从业人员,八成以上会出现疲惫现象,尤其是照料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家属和人员,身心俱疲之感往往更强,甚至可能出现抑郁倾向。

  人的各种情感,包括孝心,是一个波动的过程,大体遵循“高涨——下降——平稳”的规律。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李玖菊解释,一般在老人突然重病的最初几个月,儿女会经历情感冲击,竭尽所能,希望帮助老人康复,但随时间推移,人的精力有限,长时间单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对常人来说,很难实现。”

  “喘息”是为了更好的陪伴

  如果有人愿意来替这些常年无休的家属“代个班”,让他们从病榻前抽身“喘口气”,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喘息服务”正是为这群焦头烂额的家属提供了绝佳的福利——由政府或民间机构牵头,成立专门的队伍,经过一定培训后,提供临时照顾老人的服务,给照料老人的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这项充满人性化的服务又被喻为“养老救火队”——哪里有火,去哪儿救急。但对“喘息服务”的照护者来说,他们工作只是临时性的,帮家属喘口气,也是为了让家属抖擞精神,为给老人提供更长久的陪伴。

  “你放心上班吧,我挺好的。”72岁的徐留华,冲大女儿挥了挥手。徐留华家住上海黄浦区瑞金二路。因为中风,身边时刻离不了人,大女儿为照护自己,工作一换再换,就为能更靠近家里方便照看。徐留华心里一直过意不去,但这种情况在2012年的冬天终于得到了解决。

  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喘息服务”开创了上海市先河,街道的“长者照护之家”对所在辖区内老人提供7天至14天不等的临时看护。照护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临时机构服务,一种是临时居家服务。前者将老人安置在街道内的敬老院,提供24小时全天候照看服务;后者则由政府出资,安排居家养老护工或志愿者上门照顾老人。至于服务时间,可由护工与家属协商决定,短则2到3个小时,长则10个小时。同时,“照护之家”还配备了多功能活动室、浴室、餐厅等设施。

  和北方相比,南方城市在“喘息服务”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也更大胆。紧跟上海步伐,浙江杭州、江苏无锡、安徽安庆等城市都在对“喘息服务”的对象选择、照料形式、受惠面、专业人员培训方面做出了很多个性化尝试。

  以杭州为例,杭州西湖区每年拿出不少于200万元资金,经过评估后,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家庭每年提供5至28天的“喘息服务”。而申请这项服务的家属必须满足照顾护理失能老人满一年及一年以上的条件。除了日常照护,西湖区的服务相比其他城市更加多元: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给身体“减负”之外,也为心“松绑”,从而减轻失能老人家庭内部照料的负担,提高照护水平,提升失能老人的整体生活质量。

  首都经贸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喜良介绍,“喘息服务”要做大做强不应该止步于给家属“放假”。“喘息服务”属于社区养老的一部分,应在社区养老平台下,为失能、高龄、独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包括日间照料、晚间托管、喘息服务和康复护理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隆春玲所在的西城区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尝试为社区内提供处理家庭心理问题的“处方”,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和平台。心理辅导分个人和团体两种,团体辅导时小组成员围坐一桌,谈谈自己在照护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走过的心路。“情绪是流动的,在这里学到的解决问题、掌控情绪的方法、给予情感支持的方法,也可以转而在照护失能老人时用上。”

  这样的服务很多人都不知道

  “歇两天喘口气儿”是很多患者家属的心声,而从现实来看,能享受到喘息服务的家庭无疑是幸运的。

  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探索,喘息服务这条路走出来了,却也面临一些待解的难题。如何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不“断粮”,依然长路漫漫。

  今年九月刚刚发布的《2016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显示,目前北京正在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占比仅不到两成,而对于诸如陪同看病服务、喘息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知晓率仅为11%——低知晓率成了百姓实际使用服务的主要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邵夏珍说,这种“低”是双向的:知道的人少、提供服务的人更少。“需求者不知晓,仅是这项服务的门窗还不够鲜亮,而真正的问题是打开门窗之后,发现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少之寥寥。”

  同样是服务于人,照顾这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可并非端茶递水、穿衣送药这样简单。这些服务人员更像是专业护理师,如何护理生病的老人、怎么排解他们内心的苦闷,甚至包括日常沟通对话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专业的指导。

  更重要的是,有了人才还要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目前,社区服务中心依然是提供助老服务的主要机构。据统计,全国仅有社区服务中心2.2万个、服务站11.4万个,其中可专门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严重不足!

  两三年前,喘息服务开始陆续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运行。当时面对的现实就是,养老机构本就一床难求,有的社区养老机构只有一家、几十张床,要再专设“喘息服务”床位,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这些困境已经发生了转机。“到2020年,北京市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将由2015年的38张扩充至40张,其中70%为护养型床位。”这是今年5月“养十条”(《北京市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给予万千家庭的许诺。

  去年5月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也让喘息服务的模式由政府和服务人员均不计报酬的“活雷锋”型向市场化转型。

  最初,喘息服务是完全免费的,只要满足家庭经济困难、老人重度失能、家庭照护1年以上等条件,即可享受此项服务。但现在,政府“大包大揽”的主导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邵夏珍认为,政府投入不会永无止境,志愿者帮衬也毕竟能力有限,喘息服务要可持续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必不可少,应把喘息服务变成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环。

  然而,多种服务类型碰撞激荡,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让服务费用和相关法律责任问题凸显出来。

  “常年照顾母亲,能有空休息两天确实不错。”家住北京东城区的苏阿姨今年63岁了,她有一位90岁高龄的老母亲,可之前她把母亲托付在社区养老驿站仅仅6天就花了1200元,“还真是一笔挺大的开销。”

  与之相比,更大的考验则在于安全问题与责任风险。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办事处主任张福来介绍,“喘息服务”的服务对象都是那些失能、半失能,或者高龄老人,一旦在照料过程中出现过失或意外,例如上下楼摔倒了、一下没看住走失了,责任又该由谁来承担?

  街道为此也想过不少办法,他们曾经两次请来律师召开研讨会,“立法难度较大,但完善相关法律解释应该不难做到。只有从法律上提供更多依据,才能减少执行顾虑,推动喘息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法律探索、多元化的费用补给,需要与服务推进一起走,如何优化养老的道路上,只要有好的创意和服务,就值得探索。毕竟,养老这一时代话题,是涉及几代人的共同福祉。让每一个养老家庭过得轻松愉快些,先从让家属歇口气开始吧!

 

  相关阅读

  如何获得喘息服务?

  在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的喘息服务主要依靠志愿者进行。通过上门访谈摸底,有需求和接受意愿的家庭会成为服务对象,社区服务志愿者会排时间上门接替子女提供服务。

  在上海黄浦区淮海街道,年满65岁,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均在淮海街道的失能老人可到居委受理点填写入住服务申请表,接受生活状况评估。评分护理等级在4级以下的申请人签署合同及“诚信承诺”后办理入住,最长入住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在杭州,目前喘息服务推进较快的是黄姑山社区,社区已对家庭中承担病患日常护理和照料的照顾者进行摸底调查,有需求的高龄失能人群可到社区报名、进行服务评估。

  在安徽安庆,迎江区老人可就近向符合条件的机构自愿主动申请,街道会安排第三方评估机构上门,对老人的失能状况以及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老人家属全年可享受不超过28天的服务时限。

  在广州市海珠区,市民可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项目组在对失能老人进行评估后,确定服务类型,包括上门式、日托式、院舍式。前两者由政府全额资助,每位申请者在项目周期内申请全额资助的天数不超过7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