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
“临终时我们两个人手握着手睡着了,妈妈在无痛中闭上了眼睛。这是著名演员宋丹丹写的一篇文章——牵着妈妈的手,这一场景也是舒缓医学的最高境界。”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试图用这个故事来解释,通过医疗技术达到无痛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在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组织实施的《全国百家医院癌痛合理用药情况调研》结果却显示,肿瘤患者第一次发生疼痛后,仅有28%会在1~10天内就诊,30%以上的患者在疼痛发生一个月后乃至半年以上才就诊。同时,第一次因疼痛就诊后,仅有35%的患者会在10天内得到治疗,大部分患者接受疼痛治疗的时间在一个月后。
这说明,不少肿瘤患者都在默默忍痛,“癌痛不是病”的观念让很多人觉得得了肿瘤后出现疼痛是很自然的事,大约有70%的疼痛患者没有接受规范化的镇痛治疗。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王杰军指出:“在中国,患者极少主动向医务人员报告疼痛,只有当疼痛得忍受不了才想到找医生帮助。”
除了患者的原因外,医生的“重治癌,轻治痛”的观念也影响了患者及时止痛。
事实上,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癌痛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在本次调查中却显示近50%被评估为中度疼痛的癌症患者,仍被处方非强阿片类药物,近25%被评估为重度疼痛的癌症病人,仍未被处方强阿片类药物,甚至还有部分中重度患者未曾使用任何药物镇痛。
更为糟糕的是癌痛患者在门诊开药困难重重: 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仍要求癌痛病人开具麻醉性镇痛药时建立麻卡,部分医院对癌痛病人实行麻卡和疼痛专用病历双重管理,某些医院要求病人开具麻醉性镇痛药时还要额外提供文件证明。大多数医院在开具麻精药品时都有严格的限制,包括住院癌痛患者出院带药不能视同一次门诊带药,癌痛患者在门诊开具麻醉药品控缓释制剂时不能完全得到15日用量等。在门诊就诊的癌痛患者中,有69.5%为中重度癌痛患者,他们在多个环节遭遇壁垒,只能望药兴叹。
相关阅读: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日医院、天津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等6家肿瘤诊疗、综合医院共同参与的“携手同心 有爱无痛”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成立仪式在京举办,会上同期发布了在全国17个省(市)的175家医院开展的《全国百家医院癌痛合理用药情况调研》结果,并计划未来3年在1500家医院,培养3000名疼痛护士,为3万名医生提供癌痛诊疗专业培训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