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这个数字不容小觑。对个人来说,慢病直接影响公民生存质量;对社会而言,慢病防控情况则对应着财政负担和医改红利的兑现。
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到39517亿元,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如果再不在慢病管理与防控上狠下功夫,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2025年主要慢性病控制目标,必然会成为一纸空言。
如同G20给低迷的世界经济开出处方一样,不久前落幕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亦给慢病防控与管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对慢病防治来说,可用三个关键词给这句话“划重点”:一是预防为主,二是群体防治,三是坚持全生命周期。
中医有言“上工治未病”,对于慢病防治来说真正的“上工”就是我们自己。在影响健康的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四大类因素中,生活方式的贡献率高达60%!《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2012年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均呈上升趋势。若能稍具健康素养,拥有健康生活方式,此类慢病可能就不会如此快速近身。
慢病不是“一个人的慢病”,还得坚持群体防治的原则。在《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就对慢病防治工作制定了一些“小而美”的目标,如“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等。
这些目标的达成,可并不是卫计部门一家说了算。就拿控烟来说,8月15日,铁路部门发布升级版的“动车吸烟处罚规定”,而其中普通列车不禁烟却让民众质疑这是贵贱有别的规定。可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绝不只是白大褂们的事。
此外,慢病防治与管理,当积跬步以至千里。慢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防治就得关口前移、全程监督。全生命周期的慢病防治服务,就是既关注病中之时、更关注未病之际,既关照重点之人、亦关注全民之身。
理性认知、科学防治、国家尽责、公民尽力,慢病就不至于成为洪水猛兽,而“十三五”期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小目标”,才会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