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黄兰君/文 李蔚海/摄
你知道五颜六色的饮料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你知道在挑选食物时怎么看标签吗?
隐藏在大别山区的河南新县光彩学校,
老师们用一堂堂别开生面的食育课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活动背景:8月10日~13日,“医特色·走中国”健康时报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记者们对首批全国健康促进项目试点县的“新县模式”进行了采访。通过走访当地政府、学校、村庄,深入了解这个革命老区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不被标签迷惑
2015年初,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发起了“食育”推动计划公益项目,河南新县的光彩实验学校成为“食育”项目的试点学校。从此,每周一次的食育课成为了孩子们最爱的课程之一。
和过去老师进课堂带着课本相比,食育老师总是抱着一堆五颜六色的小零食和瓶瓶罐罐进门,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
“有谁能来帮老师读一读这个零食背后的标签啊?”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被零食吸引的小家伙们就把手举得高高的。“同学每读一种成分,我们就跟着数个数,一起来算算这包零食里到底有多少成分好不好啊?”果然,当被点名的小家伙读起某品牌膨化食品的标签时,其他孩子掰着手指一个个地数,那模样别提多认真了。不数不知道,一袋小小的膨化食品居然由36种成分构成。11岁的彭佳怡突然有些蒙了,“我再也不敢吃这个了,好多东西啊。”
食育班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外打工后由年迈的祖辈代管着。爷爷奶奶一天给孩子五毛钱,结果孩子们往往一转身就买了垃圾食品。
见到这种情况,食育班的老师们就把孩子经常吃的零食直接带到课堂上,从小小的标签开始给孩子们讲高盐高油高脂肪的危害,把那些高屋建瓴的科普点全部都用孩子们熟悉的食物讲给他们听,总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小家伙告诉记者,看着经常吃的东西被老师一点点“肢解”,再也不敢乱买那些之前爱吃的三无小零嘴了。
没有水果居然也能做果汁
和传统营养教育相比,食育课上的动手操作也总能给孩子们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在一个由3~6年级同学组成的混合食育班上,食育老师林萍萍跟孩子们卖关子:“大家看到这瓶橙汁了嘛?老师可以不用橙子就变出一杯口味一模一样的果汁。”
没有水果居然也能做果汁?台下的小家伙们一下子炸开了锅,一个个好奇地伸长脖子盯着讲台上的老师“变戏法”。林萍萍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人工色素、各种调料混合在饮料瓶中,慢慢地一瓶白水变成了黄色,颜色一点点接近放在旁边的橙汁。有小朋友按捺不住要尝尝,吧唧着小嘴说:“还不太甜。”于是,林萍萍又加了点糖,上下摇晃着,一瓶完全不含橙子的“橙汁”就诞生了。
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大家在看完整个过程后,一下子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要少喝果汁。”“很多果汁都是骗人的。”孩子们七嘴八舌跟老师分享他们学到的知识。
把食育课开到学生家长间
2005年6月,日本正式颁布《食育基本法》,规定日本人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都要接受“食育”教育。近年来,随着营养科普的发展,食育开始在国内得到重视。据“食育”项目的负责人刘璐介绍,虽然从饮食习惯的养成来看,接受食育最好的年纪是小学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并不能决定自己吃什么,于是光彩实验学校的食育课不仅针对孩子们,还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开设课程。
“我们每个月只能来一次,多数的时间里,孩子们都跟家长、老师生活在一起,所以给家长、老师做些培训就显得很有必要。”刘璐解释说,“而且我们发现,学了食育的老师再用他们的教育方法反馈给学生们,效果比我们来教要好很多。”
以小学生为中心,辐射家长和老师,甚至培训基层干部,进而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12岁的张星原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在食育课上看到老师讲彩虹糖加水后变成了一杯杯颜色各异的水后告诉记者,“我再也不给弟弟吃彩虹糖了。”视觉上直观的感受比家长们苦口婆心的解释更能触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