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8月12日> 总第1337期 > 07 > 新闻内容
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心理咨询理师 明心见性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2日  查看次数:  
   心理咨询理师 明心见性

  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还是因为你情绪管理不好?

  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请记住骂不是爱,如果你不想老了孩子也这样对你,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幸福真的不难!

  ——来自赖佩霞的演讲,她曾是一位歌手,后来做了心理咨询师,如今也是一位妈妈。

  现象

  表情狰狞的爱

  一老一小最常见

  “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找小明玩!”

  “别磨磨唧唧的,快过来吃饭!”

  “你看看,这次数学你才考了多少分?”

  在父母长辈教育子女晚辈的时候,这样的内容经常出现,与此同时,长辈的脸上往往带着一副愤怒、紧迫或者轻蔑的表情。这样的对话我们见过很多次,不仅是在别人身上,更多的时候,这些话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根据江西师范大学邹林林2014年的调查,家长在批评教育子女的时候,绝大多人使用了斥责、否定、讽刺、命令、恐吓的用语。只有极少数父母使用诱导的方式批评教育孩子。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场景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跟你说了不要吃剩饭,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医生让你每天多喝水,你为什么就不听医生的话呢?”

  这是我们习惯见到的子女对年迈父母的责备,一切发生的都是那么自然,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发生。

  说出来的都是爱,可为什么我们没有爱的感觉呢?

  结果 表达了爱却无法让人感受到

  如果问家长,为什么要用恶狠狠的方式批评孩子,也都会说是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好。

  如果你转身去问那些对父母大声吼叫的人,他们几乎都会回答你:“好好说了不听啊!”也是因为希望父母好。

  语言是有魔力的,在人们日常沟通中,一句话的含义可能不止一种。比如,在听到一件离奇的事情,简单回了一句“真假?”根据重音语气的不同,就可能被对方理解为“感兴趣”或者“不相信”两种含义。如果使用吼叫的形式来回答,多好的一句话,在愤怒的情绪中也能变了味道。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句话的最终效果,不仅要看父母的言语行为,还取决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和情境等。成功的言语教育,不仅是让孩子服从,同时应拉近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比如孩子做错事,原本已被吓坏,父母如果还高声呵斥,只能让孩子更恐惧。

  而对于年迈的父母,我们的责备即使是因为爱,可父母依旧会受伤,谁让这份爱变成了刀呢?

  原因 错误地将担忧表达成愤怒

  “我也想好好和他说,可是情绪就是控制不住。”实际上愤怒只是父母教育孩子时的表面情绪,从本质上说,绝大多数父母是出于担忧和焦虑。有学者曾指出,在汉语词汇中,很少有表达焦虑的词汇,但中国人却善于分辨愤怒的情绪,所以人们常错误地将担忧表达成愤怒。

  另外,与成人相比,不同年龄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表达,比如反讽、反问,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难以体会到话里面的深层情感和言外之意。但是父母却常常忽略这一点,常以成人的言语习惯说教孩子,孩子不理解,就转而愤怒了。

  而对于老人的那些责备和训斥,有无法控制的情绪表达,也有父母子女之间形成的固化的不良沟通方式,无形之间,就像是家族特征一般,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从纵向上来说,这一代父母习惯用愤怒进行言语管教,实际上就是继承了上一代的经验,因为自己也是被这么批评大的。从横向来说,在家长身边的同辈,也都是用着相似的方式,甚至电视电影中反映的整个社会氛围也是如此。

  改变 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为人父母的要学会换位思考,避免在管教孩子时过于主观。子女太小,理解能力差,父母要尽量避免歧义的方式教导。而到了青春期,孩子自尊心、独立性增强,孩子更喜欢平等的交流。

  少用反讽、反问句,谨慎使用“你看看”、“给我”“你听我说”。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在表达愤怒前尽量冷静。想想自己应传达的情感是关心、担忧,还是生气。

  不要把原则挂在嘴边,固守己见,用一刀切的言语方式说教,实际上这不是有原则,而是懒惰。因为忽略具体情况的言语沟通,最后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对于年迈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呢?也许你会说,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训斥大的,现在我之所以这样对父母,也是父母的错。我们与子女,与父母间不是为了争个对错,而是希望我们的爱他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爱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么,不妨从自己开始,做一点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