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8月09日> 总第1336期 > 23 > 新闻内容
钟南山:像量血压一样做肺功能检查
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9日  查看次数:  
 
近日,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正式启动,从事40余年呼吸临床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详细介绍一种被称为“隐形杀手”的疾病——慢阻肺。
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6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慢性呼吸疾病在中国的死亡率为68/10万,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慢性病死亡原因。
慢阻肺等于堵住了“树”的根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下降的慢性疾病。多年以来,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都引起了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却相对落后。
早在2007年钟南山院士就已经发起过一项全国性调查,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超过8%。若一个人每年有两次到三次急性加重,五年病死率将近30%~40%。据2016年初步统计,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已达4200万。
人的血管犹如一棵从肺部开枝散叶的树,慢阻肺阻断了根与叶的呼吸交替。钟院士表示,由于慢阻肺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主要是咳嗽、咳痰,患者不易察觉,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加重后,患者可能活动后呼吸困难,晚期可出现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像量血压一样常给“树根”做体检
“如果不是呼吸越来越困难,可能还是去药店买点止咳药”,在钟南山院士接触的临床案例中,就常常会遇到一些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苦口婆心劝对方早点吃药控制,不要等气促得很厉害时再来看,但总有一些患者不太愿意。
在中国,排名前十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一般都是先有一些小的指标异常,往往要经过5年、10年、15年后才慢慢发展成为致命问题。
“健康如堤坝保养,当最初发现有渗漏时,只需很少力量便可堵塞漏洞;如待要崩堤时才作补救,则纵使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亦未必能挽回”。钟南山院士表示,若人的肺功能损害尚未超过50%时,身体一般都不会有感觉。等到超过50%再找医生诊治,就已经失去最佳时机了。
“我们曾经提出一个口号,要像量血压一样做肺功能的检查”,钟院士透露,就像对血压实时检测,发现血压高时,按照医嘱服用一些降压药就维持得很好。慢阻肺也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及早进行肺功能检查,目前已经证明早期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对肺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在急性发作时,雾化治疗具有起效迅速、治疗效果好、全身不良反应少、患者容易配合等优势,相当一部分患者通过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加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药物就能控制。
打通脉络关键在于乡村医生
相对于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病而言,慢阻肺这种疾病很多人不知道。
60多年前,当钟院士还在急诊室当实习医生时,主要使用抗生素、激素和氨茶碱等药物治疗慢阻肺,如今不少基层还在沿用老方法。雾化吸入治疗在大城市已被广泛应用,但基层普及率尚不足20%。
目前仅有不到1/3的慢阻肺患者诊断是借助肺功能仪测定做出的,且在一些农村地区慢阻肺的诊断很少使用肺功能指标,并且仅20%的基层医生完全了解慢阻肺的药物治疗。而慢阻肺病人,每年有3次以上的发作,五年存活率只有50%左右。“60年前在基层也没有血压计,血糖仪也不是特别多,但现在基层血压、血糖检测都成了常规了。这个理念在慢阻肺疾病中也能成立。”对此,钟院士表达了信心。
据悉,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将对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家基层医院,3000人次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培训,并为基层医院提供台式肺功能仪、雾化诊疗设备。
   “这对于慢阻肺的普及诊疗无疑是个好消息。”钟南山院士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