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中国结直肠领域学科著名专家,2015年度健康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是怀揣医学人文情怀、年手术900余例的“外科一把刀”,在新书《无影灯下的故事》中与大家分享了他从医以来的点滴感悟。本期刊发第三篇。
必要时,好好说再见
我还在医学院读书时,姥姥得了结肠癌。我至今还记得姥姥走的那个晚上。妈妈是姥姥唯一的女儿,又是内科医生。姥姥病了多年,晚上十一点多,她的呼吸越来越弱,但是她还是很清醒。妈妈和我一直守在姥姥身边。
尽管我已经学医了,但是当晚我还是很害怕。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亲人病危的情景。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姥姥。只是看妈妈逐渐站起身,把头贴近姥姥的耳朵,我猜想,妈妈一定是想安慰一下姥姥,告诉她“应该坚持”,“很快会好的”等等。
岂料妈妈贴在姥姥耳旁说:“妈妈,您放心去吧,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这句话至今回想在我的脑海,我当时并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说。
没想到,姥姥真的微微点了点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仿佛真的放心了,静静地走了……
在儿科实习时,一个小孩得了白血病,他快不行了。许多老师同学都安慰他,他表现得也很坚强。只有一个老医生和他说:“孩子,我们知道你不舒服,你可能就要离开我们了。你最喜爱谁啊?”
孩子说:“外公,但是他已经不在了。外婆说外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老医生接着说:“孩子,你静静地睡吧,你很快就会见到你的外公了……”
“真的吗?”孩子眼里闪着光芒。
“是的,孩子,睡吧……”我们眼看着这个孩子慢慢地离开了我们。他走了,带着他的希望,怀着马上要见到外公的喜悦走了……
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面对死亡,而我们则要理性的关怀,客观的安慰。有那样一个比喻——“人生好比一列运行的列车,从我们出生就来到了车上,有的人可能因为得病先下车了,对于那些先下车的人们,不要害怕,因为我们大家都要下车,我们还会见面的......”
我们面对病重的病人,有时合理的安慰比虚假的鼓励更贴心。因为,不管外人感觉如何,病人自己对疾病的判断是最真实的,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处于怎样的状况。“善意的谎言”有时是徒劳的。试想一位晚期癌症的病人,极度消瘦,一句空洞的鼓励“你一定会好的”,谁能相信呢?病人需要的是心灵的安慰,不是虚假的鼓励。医学就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这是回避不了的实际问题。但是面对病重的病人,即使康复无望,我们至少能多陪陪他们,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好好说一声再见,愿他们一路走好。
有时,替患者多想想
上午,程医生把22床的病理报告拿给我看,怎么也没想到这个16岁的花季少女竟然是结肠癌的晚期!肝脏的检查显示转移。孩子的父母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
“大夫,我的女儿还有救吗?”
“……”
“哇“的一声,孩子的妈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
快下班了,孩子的父亲找到了我。
“大夫,我有两个孩子,这个女孩是我的老二,她还有一个哥哥,明年要结婚了。我和孩子的母亲都是农民,我们是卖了家里能卖的一切值钱的物件儿来给孩子看病的,您说,这孩子到底有没有救啊?”
“您的女儿是结肠癌,已经晚期了,尽管现在有手术的可能,但预后很差,她的生命只能用月来计算了。”我说。
“大夫,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是农民,给她做手术如果能治好我们豁出去了,只要女儿在,儿子结婚再等几年也行!但是,如果即使手术也就活几个月,我和孩子他妈就难了!儿子结不了婚了,我们今后的日子就没法儿过啦!”父亲捂住脸,竟也“呜呜”地哭出了声。
我知道这时候是医生应该说实话的时候了。
“您的女儿病的很厉害,即使做了手术预后也很差,如果我们现在就是朋友,我要劝你们做父母的是带孩子回家。不要去其他地方看了,都是瞎花钱了。放手吧,带孩子回家,好好照顾她,让她少受点苦。”
孩子的母亲泣不成声,父亲紧紧握住我的手,什么也说不出来。
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肿瘤的晚期病人真的是度日如年,但作为家属很少能体会患者的内心,大都从他们自身的情感出发,少有考虑病人的真实感受。一味无效的抢救,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并没有减缓家属的煎熬,到最后是两败俱伤,身心疲惫。
作为肿瘤医生,我们看得最多的是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由于家属难以放手,无奈地忍受着气管插管、心脏注射,他们有时对这个世界并不留恋,活着更是一种煎熬,他们有时候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厌恶走的。他们怨恨亲人,躺在病床上时,孤助无缘,欲哭无泪,生不如死。此刻,医生们该说这些话让家属放手吗?我们是会挨骂的,我们会挨打的。但在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病人家属是通情达理的,我们不能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而失去一个医生应有的同情和大爱。面对今天的病人,即使被家属误解我觉得能够挽救一个家庭少走弯路也是值得的,这是他们的活命钱。摘自《无影灯下的故事》,顾晋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对话作者
医生要教病人
简单常识
健康时报:看您的书,就像面对面交流一样,很多场景都历历在目,现在的医生不仅要写专业的教材、写科普还得兼顾医学人文故事的分享。能跟大家分享下是什么触动您动笔写这本书吗?
顾晋:其实我写这个也没有刻意去写,刚开始有个记者问我愿不愿意写微博,就慢慢写下来了。写着写着就像写日记一样,成为了习惯。也不是每天写,有感受时就写,时间长了就把当时的很多细节处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了。
健康时报:书中有个小细节,您说病人有时也像小孩,特别温情的比喻。是不是在不断被放大的医患矛盾背后,有很多温情的画面我们没有注意到?
顾晋:其实没有一个医生想把病人治坏,但医学的发展是有限的,能治好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多数情况我们是在减少痛苦和症状,药到病除有时是无能为力的。有人觉得医学就是消费,但实际不是,什么是消费?我需要水,给老板两块钱他给我瓶水,我俩都满足,这叫消费。但找医生看病不是,病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需要医生来判断,医生得学习、做各种检查,概念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跟病人解释,医学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