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7月15日> 总第1329期 > 11 > 新闻内容
我亲历的美式急诊
乐琰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5日  查看次数:  
   在近期的一次赴美出差中,长途转机20小时,我抵达美国阿肯色州时,右脚已肿得犹如“猪蹄”一般,只要一着地就钻心地疼痛。在朋友彼得的热心陪同下,我来到距离入住的酒店车程七八分钟的一家医院,真实体验了一把“医药分离”制度下的美国医疗体系和服务,以及若无医疗保险能让人瞠目结舌的昂贵医药费。

  5个医护人员围着转

  我到医院时已接近凌晨,此时只能看急诊。在类似挂号间的地方,我先填写了基本资料,这与中国医院流程一致。而后的整个过程就让人感受到中美就医的大相径庭。

  首先,挂号过程中,一个并非护士的人员开始询问我的病情。随后我进入就诊室,按照中国就医的思路,我以为见到了医生,结果发现这是一位初级护士,他又仔细询问了我所有的个人资料,甚至包括身高、体重等。

  随后我被安排在急诊室的床上,初级护士要求我换上病号服。在我的认知中,只有住院病人才要穿病号服,不过朋友彼得说:“这也是常规。在美国,哪怕一点小病都必须要做全部检查,因为美国医生相信机器测试的结果,而不是望闻问切。”于是我换好病号服躺在病床上,初级护士在我身上夹上各种仪器,如心电图等,“全副武装”后的我看起来像ICU的重病号。

  然后开始抽血,整整5~6试管!我印象中全套体检的验血也不过如此。

  初级护士说这是正常流程,因为要检验多项指标。验血完毕后,初级护士问:“要不要看电视?”怎么就跳跃到看电视了?

  原来,在检测结果没出来以前,医生无法做任何判断,只能等!等待期间如果无聊,就看电视。

  还没有倒过时差的我选择小睡。大约2小时后验血结果出来了,此时我终于见到了值夜班的医生或医助,他和我说了五分钟的话,大意是我的主要指标并无问题,应该就是普通水肿,给我打了一针消肿针后便结束了。

  不过,第二天我的脚并未见好。在国内医生朋友的建议下,我决定再去一次医院做超声波检查,确定是否有血栓,若是血栓则很危险!

  我来到同一家医院时,把前一天所有流程都重做了一遍,又是换病号服、上机器和抽血。

  “我昨天抽过好多血了。”我说。

  “你昨天的指数可能和今天不同,要再做一次检测!”初级护士说。

  于是又有5试管血离开了我的身体。抽血是另一个专门的护士操作。

  漫长的等待后,终于等到一位专门做超声波的医技。但并不能立即下结论,而是要有专门的读片医生来出结果,于是又是半小时。整整3小时后,出了结果——排除血栓。

  此时,真正的医生终于出场了(之前他也出现过,但时间很短)。根据验血和超声波结果,医生认为是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内有炎症。

  9000多美元!但可以讨价还价

  临行,初级护士拿来一副拐杖,我略觉夸张,但彼得说美国很多病人习惯投诉,如果你在就医后跌倒,这是医生怕你投诉他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我最关心的是“吃药治疗”和“价格”。

  先说药,美国医和药是完全分开的,除了急诊必需的针药,医生开给我的常规消炎药等都不在医院买,而是拿着处方去专门的药房购买药品。

  也就是说,中国的“以药养医”在美国医院根本不存在,在美国,药就是药,收益与医院无关。而我在药房买药时发现,药费特别便宜,一般十几至二十几美元即可。不过马上就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时刻了。

  我去结账,医院的行政人员完全不着急收费。在美国都是医疗先行,数周后收费。鉴于我马上要回中国,财务人员“勉为其难”地打出了账单,两天总价竟是9000多美元!

  “在美国看病动辄数千美元很正常,我有一次手指划破就耗费500美元。但当地居民基本都有保险,所以自己真正支付的并不多!”彼得坦言。

  我告诉财务,我没有当地保险,于是财务给我打了折——6000多美元!

  我表示依旧难以接受,并表达了愿意支付合理价格的诚意。这位善心的财务也表示支持我暂缓付款,协商之下,其给医院CFO写邮件说明情况,CFO在十分钟内就给了回复——1400美元!

  两次降价后,我“爽快”支付了1400美元医药费!虽然折成人民币依旧很贵,但我已觉很合理。

  一位在美国学医的朋友告诉我,美国医药分离制度下,医生收入纯粹靠医疗服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见到这么多护士、医技、医助、医生,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进行细分医疗服务,赚取服务费。最初的账单上约5000到6000多美元都是急诊服务费。

  为什么还能还价?“美国医院常遇到赖账的病人,因为都是治疗先行,然后再收费,所以那些病人实在支付不起就赖账了,当然这会影响这类人的信用度。正因如此,有些医院会有坏账,所以它们会先报高价,实在不行再讨价还价。”上述医学界友人坦言。摘自7月7日一财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乐琰/文

  扩展阅读

  我在英国看病

  足足两小时过去,我终于听到医生叫儿子的名字。一位女医生把我们领进了走廊另一端的大门。

  进门发现还是个小候诊室,我才反应过来,刚才那位只是一位护士。

  熬啊熬啊,我开始相信之前为什么英国朋友不建议我们来看急诊了。原以为叫名字后离医生更近了,谁曾想,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过去了……

  从下午三点等到傍晚七点多,终于坐在了医生对面。一通检查之后,医生给出了定心丸,给我们开些药水,说每天擦洗一下,便转身走了。又过了好长时间,护士拿来药水,告诉我们如何清洗,说罢也要走。我赶忙拦住了她,希望她先清理一下,也是个示范。

  头一次在英国急诊的就诊经历,印证了好多之前的“传闻”——医疗免费、效率较低、等待漫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