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使用药物的患者本身相信药物是有效的。
药物作用于人体并产生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复杂不单单是在于药物的成分、吸收、代谢、转化、排泄等过程,更在于药物作用的目标群体是人这样一个具有高级理性情感意识的动物。
在生物学上有一种药物作用效应叫“安慰剂效应”。而所谓的“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了无效的治疗,但却因为主观“预料”或“相信”该治疗是有效的,而让病患症状或者检查结果得到改善的现象。
这种神奇的“安慰剂效应”广泛存在于各个疾病领域当中,而我们所说的这些“假药”也是抓住了患者的这个心理,往往会通过宣传来营造一种该药有效的印象。
另外,患者在接受安慰剂治疗的过程中,很多都会不由自主地改善自己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其中一部分所谓的药物有效有时是因为饮食运动习惯改善的结果。
并且现已有研究发现,越是销售价格越贵、操作越复杂、获得越困难的安慰剂越“有效”,所以市面上很多“假药”会采取“高价、传销、体验式消费”的方式来进行加深安慰剂效应的营销方法,经过这么一折腾,即使真是“淀粉丸”,也会让患者觉着药品得之不易,同样更容易发挥作用。
有很多患者会认为自己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但是“假药”一样产生了效果,这是因为安慰剂还存在着一种“条件反射效应”。
也就是说当病人听从了该“药物”能够改善血糖、血压、血脂等信息的时候,调动体内一些降糖降压降脂的神经内分泌反射,于是病人就能观察到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指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和控制。
“假药”虽然有效但疗效并不是长远的,患者使用时还要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