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6月21日> 总第1322期 > 01 > 新闻内容
老人们真缺那卷手纸吗?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刘 烨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1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刘 烨)

最近,河南洛阳一个商场举行周年庆活动,凡是参与者都可凭礼券排队换取礼品——手纸。参与活动的人数众多,很多都是大爷大妈,为领礼券,他们提前4小时就候在领券处,还有人直接带着干粮排队。一些老人无法支撑长时间排队,只好坐在地上等候。

这些老人真的就差这一包手纸吗?有人说这基于国人爱占小便宜的习惯,有人说这是老年人在“消磨时间”,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空虚。精神生活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的就是让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去他处寻找感情的寄托,找回自己存在的价值。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曾对几千位老人做了入户调查,发现64.6%的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缺乏,他们打发时间的手段依次是找人闲聊、跳广场舞和下棋打牌。这样看来,“老人排队领手纸”就不难理解了。从活动现场的图片看,大爷大妈们虽然等待时间很长,但还有说有笑,通过这样一个渠道,老人们有了沟通平台,参与了社会活动,总比一个人闷在家里强。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老年人更需要关爱,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照。随着人均平均寿命的增长,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人生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长,分量越来越重,但如何经营好这段生活,尤其是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却不是传统中国人的长项。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家庭关怀”和“社会关照”结合起来。“家庭关怀”是基础,没有家庭的温情,老人的精神世界再充实也不完整。家庭对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归属感,它是不可替代的港湾。而“社会关照”也是必需,没有社会的参与,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不可能提升。社会对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存在感,老人也需要获得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在加速过程中,越来越多“老人陷入保健品陷阱”“老人花光积蓄干起传销”“老人流连低俗文化场所”的新闻提醒我们,“夕阳红”的背后也布满荆棘、易入迷途。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与方向需要政府、社会的引导,需要家人的帮助,尤其是衣食无忧后能干点什么、该干点什么,也要有专业的设计与规划。

最后还想跟以后办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的商家多说一句,搞活动的时候也多为大爷大妈想想,添几个板凳、放几杯白开水、多几分照料,这也是关爱老年人的表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