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3月9日,健康时报刊发了一篇文章《心梗也能活百岁》,作者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的陆志刚教授,他救治了一位百岁心梗患者,医患关系相当融洽。但就在前不久,陆教授遇到了一起凶险的医闹。
受访专家:陆志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专病委员会冠脉介入学组成员;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衰、顽固性高血压、急性肺栓塞的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冠脉造影检查、冠脉介入治疗、肾动脉狭长介入治疗、肥厚梗阻塞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出诊时间:周一上午(网上预约)、周三下午(网上预约)、周四上午
近日,有段视频在网上热传:医生在急救导管室为冠状动脉几乎全部堵塞的心肌梗死患者放置支架时,患者突发致命室颤,必须立即电击除颤。
由于电击时患者大喊大叫,门外的亲属情绪激动,猛烈拍打手术室大门要往里冲。虽然全体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救回了患者,没有得到一句感谢,直面的是患者家属劈头盖脸的责骂。这段视频其实是急救纪录片《急诊室的故事》中的一节,该片是固定在医院急诊室的摄像头拍摄的真实故事。
看了这一节后,很多人都替抢救的医生鸣不平。不过其中的主人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陆志刚却并未如人们想象中愤怒或者郁闷。“我们上海六院每年光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就有两三百例,类似的情况绝对是个案,而且编都编不出的激烈冲突,没想到摄像机一来就拍下来了。”
在2016东方心血管会议的冠脉介入论坛上,记者正好遇见了陆志刚主任。“刚做完手术那会儿,救了人还挨骂,医生们确实会觉得想不通,不过事后静下心来,觉得这可能是沟通不到位造成的。患者家属对病情治疗无知是肯定的,他们不知道当时患者情形有多危险,分分秒秒人就走了,可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又不可能完全说明白,如果医患之间缺少信任,确实很难办。”
陆志刚主任认为,平时医生们没少做健康宣教,媒体也一起做了很多,可是很多患者事到临头,却不愿意相信专业人士的建议,而是问周围的邻居、亲戚。这样做结果有两种,一是患者周围有人接受治疗效果很好,医生一说就很相信急着要做;另一种是周围亲朋好友类似毛病的进行了同种类别的治疗,但预后不好,结果这位患者就愿不做了。最近就有一位患者因冠脉堵塞导致心梗,就医很及时,也符合手术指征,但却坚决不愿手术,理由就是周围邻居遇到类似情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患者过世了。”陆志刚主任痛心地感叹。
其实陆志刚主任的医患关系大部分是很融洽的,健康时报曾经报道过他一直调治的一位心梗老人,在家属配合医生的精心调理下,发病后还能活过百岁。六院心内科也抢救过一位心梗导致心脏破裂的患者,其症状很隐蔽,就是因为陆主任多留心做了一个检查,在病人无条件配合下,联合心外科等一起救回了这名患者的生命。
不过为了让患者信任,医生们先要苦练基本功,拿出自己最顶尖的绝活,再经过同行之间时常切磋论道找出最好的方案,像东方心血管会议在内的几个大型心血管会议都有手术案例讨论环节。“往日都是在两三百人的会场,后面黑压压一大堆医生宁愿站着也要听讨论,今年我特地安排了容纳700人的会场,还是有很多人得站着听会。”因为有争议的案例,值得大家一起思考问题在哪里,同时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陆志刚主任说,人体有着最复杂的结构,这意味着医学技术始终是在探索中前行,治疗也有很多不确定性,这需要医患之间共同携手前行。医生们都在努力,期望患者更多信任才能让这些努力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