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6月14日> 总第1320期 > 15 > 新闻内容
无偿献血34次的骨科医生
健康时报记者 徐 瑶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4日  查看次数:  
    相关阅读:北京市有市血液中心、通州血站、密云血站、延庆血站4家采供血机构。在全市16个区有街头流动采血点60个,固定献血屋2个,固定献血方舱14个。街头献血点具体地点和献血时间可到《北京献血网》和《首都献血服务网》查询,也可拨打400-60-12320咨询。上接3版
    2012年,朱瑜琪调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工作,西医出身的他,借鉴中医的优势,带领骨科团队开展了不少特色疗法。从山东到北京,献血的事儿也一直没有断。
眼科医院在北京石景山区,从医院到二十公里外的血液中心,地铁得一个多小时,为了能赶上第一拨抽血,以便尽快回医院查房看病,朱瑜琪要早上六点多出发,有时为了方便,他也开车过去,但血液中心附近的停车位比较紧张,好不容易停好了车,献完血,心情畅快地出来,一看,违章停车,“得!交罚款去。”
血液中心有时血液紧张,会首先通知朱瑜琪这些“铁杆”献血者们。有一年除夕,正是团聚时刻,几年不见的弟弟也回家了。一家人正高兴,突然电话想起。外面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医院抢救急需A型血!朱瑜琪刚好是A型,他二话不说穿上大衣就要出门。爱人在厨房里说:“大过年的,爸妈都高兴着呢,家里人一年难得大团圆一次,你这一去就没个点了,要不跟人说说下回吧?”“下回?人命关天呢!”朱瑜琪顾不上解释就跑了。
当新年钟声敲响时,血已经输进了患者的身体里,危机解除,以这种特殊方式辞旧迎新,朱瑜琪觉得特别有意义。当他回到家,爱人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他心里明白,家人嘴上不说,心里是支持的,这让他倍感温暖。
    每次献血就当是“免费体检”
网络上流传着“医生不献血的秘密”,导致一些人至今还误以为,献血会对身体有很大伤害。
“我献了18年,至少现在还没发现有什么副作用,反而献血让我更注意保养自己,好能多献几年。”朱瑜琪笑着说。
实际上,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毫升~5000毫升,一次献血量,仅占总血量的1/10~1/12。而且骨髓是个巨大的“造血工厂”,健康人每天都会生成数亿个红细胞,大可不必担心。每次献血前都要先做化验,查各项血液指标是否正常。血糖、血压稍有不合格,就没法儿献血。朱瑜琪开玩笑说是“免费体检”。让他颇为得意的是,这么多年来,每次检查结果都很正常。
医院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工作狂”。每天最早一个到的是他,最晚一个走的还是他,有时候工作到太晚,朱瑜琪就干脆睡在医院。但不管见着谁,他总是笑呵呵的。
年轻的医生和护士称他为“男神”,不仅因为医术好,还爱帮助人,更因为他幽默,善于沟通。经常是一个小故事、几句玩笑话,就能把患者逗笑。
为了能更好地献血,他都会减少应酬,注意运动,保证睡眠,调整好饮食。53岁的他,经常戴着炫酷的安全帽,跟爱人骑着拉风的自行车结伴而行。病房上下楼,他也尽量不坐电梯。“我要好好保养身体,争取献到60岁。”说着说着,他的嘴角又扬起了微笑。
受朱瑜琪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加入了献血的队伍。眼科医院党办负责人严京说,现在医院组织大家献血,报名的人每年都在增加。
无偿献血分为全血捐献和成分献血。全血捐献就是一次捐献200~400毫升血液,而成分献血则是通过分离机采集所需要的血液成分,比如血浆、血小板、红细胞等,其他的成分则回输到献血者体内。全血捐献要求间隔期为半年,而成分献血间隔期是两周。朱瑜琪起先是全血捐献,为了帮助更多人,后来又改为成分献血。
献成分血时,由于要将血液抽出,分离出成分血,再输回身体,连续四五个循环,一些人会担心这个过程有污染的情况。朱瑜琪说:“抽血和采血器材都是一次性的,而且都是国家卫生部门验收批准的。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大家不用担心。”
朱瑜琪常常遇到有患者问,为什么献血是无偿,用血时就需要收费了呢?他会跟患者解释,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过程都是要成本的,患者交的费用,并不是血液本身的价钱。想要一点费用都不花,至少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还不允许。
朱瑜琪憧憬的理想状态是,有一天健康的人都能主动去献血,需要血的人,也能顺利地用上血。如此,血液连接着每一个人。
    献血者的血是洁净的、温暖的
在献血的路上,朱瑜琪经常会遇到一些同道。有些人是主动来献血,笑容洋溢。而有些人,却让人看得心里酸酸的。
有一个清晨,他起个大早,来到位于北三环中路的血液中心。献血大厅等候的人已排起了长龙。
等候献血的人群中,有些人看上去皮肤黝黑、头发蓬松,像是刚从建设工地赶来。也许是因生活所迫,无偿献血能让他们得到很少的交通补助。而正是这些人,用自己的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虽然他们外表窘迫,但朱瑜琪相信:“他的热血一定是洁净、温暖的。”
在登记处,还有许多因家属患病手术需要互助献血的人们。有一个从外地农村来的中年男人,妻子患了白血病,花了不少积蓄,丈夫白天要照顾妻子,晚上在病床旁地上打地铺,身体也拖得没了样子。过几天妻子要做骨髓移植了,手术需要血,丈夫不得不过来互助献血。
互助献血政策本身很好,是一种通过患者的单位、家庭或亲友互相帮助献血解决血液供应的无偿献血模式。《献血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可是朱瑜琪想,“家人明天就要做手术,而且可能是大手术,本来就着急,多半没休息好,还要来献血。”如果健康的人自愿献血更加积极一些,那这些人们此时就可以好好陪护在病人的床旁,而不需要为此担心奔波了。
一次在西单献血屋,朱瑜琪遇到一个刚满18岁的小姑娘,看上去比较瘦弱,被妈妈陪着来献血,“女儿主动要来,虽然自己年龄小,但她的血或许可以救好几个大人呢。”
正是这些同道,更加坚定了朱瑜琪坚持献血的决心。从医三十多年,朱瑜琪有过连续60小时手术的记录,也处理过各种医患纠纷,但每当他疲惫了,就会去血站献血,“献完血,就不想那些烦心事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的血,输进了病人的血管里,还会有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吗?
是的,血,总是热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