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让你在社交中觉得很麻烦:表面上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活生生的表面一套,背地里却另一套。比如,日常社交和工作任务上的消极抵抗(如:不积极、拖延、故意降低效率、故意忘记事情等)到倔强、怨恨的表现,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行为举止(如:表面上很热心,但却有意的添乱),令人恼火。
其实,这种人在心理学历史上曾被归为病态并记录在册,它就是“被动型攻击(passive-aggressive)”。虽然美国心理学会(APA)已不再将被动型攻击人格视为一种正式的人格障碍,但这种行为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麻烦。我们该如何与具有被动型攻击的人相处呢?
首先要及时辨认被动型攻击人格。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表现包括:极力避免争吵和冲突,自我代入“不可能成功”的境况,总是取悦别人来避免冲突,总是抱怨“没人想知道我的感受”或“能不能理解我一下”等。
其次,要心平气和地面对挑衅,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能用被动攻击去还击。做些健康有益的事情有助于控制情绪。有可能的话,用诚恳的态度使他们放下戒备,将话题转移到重要事情上去。交流的重点放在事情上,自信,就事论事,避免传递出打探、冷淡、轻蔑和浮夸等负面信号。
另外,有时直截了当地沟通,告诉对方无论何时都可以坦诚交流是最好的方法。留便条或隐晦的暗示不能起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