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背景:6月14日是第13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为“血液连接你我”。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把每年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WBDD)。
巧合 当护士比对输血袋上的信息时,竟然发现供血者一栏写着“朱瑜琪”。他一边给患者做着手术,患者一边用着他的血。看着自己一点一滴地把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朱瑜琪很是满足。其中一位患者感激地对他说:“您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用自己的血救了我的命啊。
过年 有一年除夕,正是团聚的时刻,几年不见的弟弟也回家了。一家人正高兴着,突然电话想起。外面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医院抢救急需A型血!朱瑜琪刚好是A型血,他二话不说,穿上大衣就要出门。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血已经输进了患者的身体里,危机解除。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辞旧迎新,朱瑜琪觉得特别有意义。
男神 年轻的医生和护士称他为“男神”,不仅因为男神医术好,还爱帮助人,更因为他幽默,善于沟通。经常是一个小故事、几句玩笑话,就能把患者逗笑,跟他聊天的人都变得平和、乐观。为了能更好地献血,他都会减少应酬,注意运动,保证睡眠,调整好饮食。53岁的他,经常戴着炫酷的安全帽,跟爱人骑着拉风的自行车结伴而行。
热血 从医三十多年,朱瑜琪有过连续60小时手术的记录,也处理过各种医患纠纷,但是,每当他疲惫了,就会去血站献血,“献完血,就不想那些烦心事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的血,输进了病人的血管里,还会有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吗?
连续18年,22个无偿献血证,34次献血经历……总共13000毫升的献血量,相当于普通健康成人全身血量总和的近三倍。
他叫朱瑜琪,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位“资深”的无偿献血者。
手术台前,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痛苦。生活中,他用自己的血来挽救他人生命,并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和金奖。每谈及这些,他总是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刚开始献血时像搞“地下工作”
“献血34次是什么感觉?”
“快乐。”
朱瑜琪主任笑眯眯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今年53岁的他显得比同龄人要更年轻一些,仿佛有着A型血天生的乐观和积极。
1998年,我国《献血法》颁布实施,每个省市建立了血站。当时朱瑜琪还在山东东营工作,当血站的车第一次开进他所在的医院,他第一个报了名。
“做完所有检查,各项指标都合格,我既兴奋又紧张。第一次献400毫升,看见那么大一袋子血,心里也怵了一下,不过很快就不紧张了。干医生这行,心里负担没那么大。”朱瑜琪回忆说。
如今,一本纸张发黄的献血证上,记录着当年第一次献血经历。只是他没想到,这一献就是18年。刚开始献血,朱瑜琪的家人和同事都不知道,像是在搞“地下工作”。因为他献血完回来从不休息,直接上班。直到一次巧合,让献血这事儿“穿帮”了。
2000年的一天,朱瑜琪要为一位患者做腰椎手术,这是一个大手术,术中需要输血。当护士比对输血袋上的信息时,竟然发现供血者一栏写着“朱瑜琪”。“主任,您每天这么忙,还去献血啊?您这个骨科大主任,咋想的?”护士不解地问道。“没啥,病人需要啊!”朱瑜琪笑着说。
这样的巧合之后又发生了两次,他一边给患者做着手术,患者一边用着他的血。看着自己的血一点一滴地把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朱瑜琪很是满足。其中一位患者感激地对他说:“您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用自己的血救了我的命啊。”
慢慢地,医院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献血迷”。朱瑜琪也接受这个称呼,他说:每次献完血,都觉得无比快乐,一想到能够帮人,工作中的压力也都释放了。
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叮嘱他一定要注意身体。可朱瑜琪就像着了魔一样,只要不耽误工作,他偷偷地也要去。
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北京血源不足,于是向全国各地血站紧急求援。当时山东支援北京的献血量占全国总量四成以上。据媒体报道的数据,在那次援京献血中,累计献血量是49.4万毫升,有1510个人支援献血。朱瑜琪就是当时那一批献血者中的一员。他说:“我们山东人献血可快了,一听说血液紧张,很多人卷起袖子就去血站。”
朱瑜琪的身上,有着山东汉子的耿直和豪爽。
医生中的“铁杆”献血者
这些年来,献血成了朱瑜琪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儿。大部分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血最终流去了哪儿,但他知道,血一定是用在了需要血的人身上。
“作为一名医生,在危机关头,我太知道血液对病人来说有多重要了。”2009年,他所在的医院收治一名血友病患者,当时急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但医院库存不足,患者家属急得焦头烂额。整个医院上下,跟血站最熟的就是朱瑜琪了。他最快速度联系了当地血站,也没有!又联系周围地市供血站,从外地调配血过来,最后才把人救过来。下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