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蔷薇在上初中时,父母就离异了。原因是父亲有了外遇,母亲不依不饶,最后闹到离婚的地步。父母离婚后,母亲就开始了没完没了地在她面前数落起她父亲的不是。开始她还很同情母亲,渐渐地,她觉得母亲的抱怨就是一种折磨。每当听到“你爹怎么怎么样”的责骂,她几乎就要疯掉了。
现在,蔷薇已长大成人,原本在老家的母亲孤独无依,来投奔她。但在她看来,母亲几乎就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她总能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不满意。最初,怀疑保姆偷东西,将几个保姆赶走或气走;后来又翻旧账,说起前夫的种种不是。此时蔷薇已长大成人,她觉得即使父亲不想背叛母亲,和这样的女人长期在一起,也不会幸福的。母亲的唠叨最后就演变成了两人的战争。
我当时给她的建议是:对待母亲的唠叨,采取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和亲人发生这样的冲突,是没有赢家的。而如果对母亲的唠叨采取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则“一个巴掌拍不响”,冲突就会无从产生。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最开始,蔷薇还能忍耐一会儿,但最终还是绷不住,和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
我和她讨论了一些应对方法。首先,需要对母亲的行为予以一些合理的解释,比如,母亲的父亲和哥哥都患有精神疾病,她的母亲可能在生物学上具有某些和心理疾病相近的性格特质;另外,母亲寡居多年,在人生的大好年华失去婚姻和爱情,这种人生的缺憾也会让母亲心生怨恨。
有了这些认识,蔷薇在认知上对母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待母亲的唠叨不再报以对抗,而是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部分地接纳了母亲的行为。
但母亲的抱怨终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刺激,于是每当母亲开口,蔷薇就会转身走到另外一个房间,或者立刻打岔,或者干脆就当蚊子在耳边叫,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
有了这些应对,慢慢地母亲的唠叨就无法再影响她的心情。蔷薇也慢慢地发展出一些办法,比如定期让母亲去亲戚家串门,或回趟老家,或外出旅游,甚至一度托人给妈妈介绍个老伴。
一段时间过后,蔷薇告诉我,现在她对妈妈的唠叨已经具有免疫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