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4月29日> 总第1309期 > 21 > 新闻内容
女主播的抑郁症日记② 黑色星期四
摘自《仿佛若有光:女主播抑郁症日记》,青音、蒋术著,鹭江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9日  查看次数:  
   明天是星期四,我最不喜欢的日子,因为星期四是去医院复诊的日子。每次去医院,我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病人,可我至今都不想承认这一点。

  最近感觉自己好了很多,昨天白天很好,昨晚虽然心脏不舒服,但还是坚持编完稿子了。

  我总觉得我身边有鬼,或者家里有鬼,反正就是觉得气场不对劲,而且还有点儿幻听,听到各种莫名其妙的声音。

  昨天晚上生怕又睡不着闹瘫痪,我在家里点了沉香,然后翻出了一只狼牙,用金头链戴在脖子上,还戴上了小E送我的十八子手串,下载了一些琼英·卓玛的佛乐。果然睡得踏实了很多,只有子夜一点多稍微醒来了一下,然后就一觉睡到了早晨。这是生病以来睡得最好的一个晚上。

  可是今天又不舒服了,早晨还是吐,心脏狂跳、喘不上气,一切又是老样子。下了节目在沙发上想躺倒休息一会儿,结果一直躺到了中午。下午做了节目又在沙发上躺到了天黑。晚上编稿子编得特别累,写一会儿就要出去歇一会儿,透透气,往日一两个小时就弄完的稿子,现在花三四个小时都弄不完。

  家里地板一星期没有扫没有拖了,衣服也积了一大堆没有洗。无论做点什么,都觉得特别累,各种体力不支。哎!愈发感觉自己是个废人了。总觉得要做点儿什么来恢复信心才行。

  总体感觉病情在往好的方向走,食欲恢复了很多,三餐能正常吃下去了。睡眠时间基本上也能保证了。只要能吃能睡,我觉得就不会有大碍。我只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心情积极起来,自责和挫败感依然深重。

  明天不想上班,也不想去医院,就想请个彻底的假,然后关机,在家里什么也不做,谁也不见,静养几天。可是不上班就没有钱赚,而且本周工作量最大的两天我都已经熬过来了,剩下的两天工作量其实也不大了。

  学会与自己和解

  每天都有那么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我觉得自己没有抑郁症,只是有一点心情不好而已。状态最好时是一个人在家的周末,我能安静看书,安稳吃饭。可一旦状态不好,就迅速被打回原形。

  呕吐,喘不上气,从喉咙到心脏到胃,从前胸到后背都疼,神经紧张,害怕见人。轻的时候还能克制,能简单交流;重的时候谁都不能跟我说话,不能碰我,我会紧张地缩成一团,甚至站都站不起来,腿脚发软,一屁股坐在地上。等缓过来之后又急又气又茫然无措。最发愁的就是“在路上”,不管是乘何种交通工具,不管是去哪里,都会发作。

  书上说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大部分是早晨比晚上严重,但每天黄昏是我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下午下班后,我要么是硬撑着回到家倒在沙发上,不吃不喝不说话,一直熬到天黑再起来;要么在办公室等到天黑了再回去。

  我以为自己需要多走出去和人接触,有时候晚上还约了别人吃饭,结果是一路捂着胸口哭着去赴约,不是真的难过得哭,而是生理上吐到流泪。

  有些人会拉着我去运动、社交、融入人群,我很反感这样,因为这会逼迫我伪装成一个康复者、一个正常人,更累。最害怕被鼓励和安慰,最怕别人给我打气加油,最恨语重心长——“你要……”“你应该……”“你必须……”“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啊,还是要解决问题啊。”我只要一听就恨不得冲出去一头撞死。

  现在,我要学会与自己和解。积极、乐观、努力、坚强固然是可贵的正能量,但是,当身体已经正不起来的时候,要允许自己躺下来一阵子。接受失败,面对无力。

  开始信任我的心理医生

  我有很多朋友对心理学感兴趣,也喜欢劝慰和指导别人。但我觉得还是要找专业的医生,不一定是教授专家,关键是心理上一定要信任医生。

  其实我很难信任别人,老在网上去查各种有关抑郁症的心理学知识,企图靠自己的方法来自愈。我是换到第三个医生才开始信任他的。

  他能理解我,不会觉得我是个失败者,不会觉得我可笑,不会摇旗呐喊让我“要坚强、要快乐”。他很少对我下判断,更多地是听我说、引导我说,或者是询问。我喜欢这种交流,它让我觉得稳妥。

  医生会把我说的话详细地抄写在纸上,然后逐句分析。有时候我会无意识地说假话,或者羞于表达。因为我在内心里非常想抗争,想证明自己并没有病,会不自觉地说一些有倾向性的假话,但医生可以帮助我分辨出来。

  以前我开玩笑说:“现代人不得个抑郁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以后我再也不会这么说了。抑郁症患者只是生理失控,和他这个人是否大度、乐观、智慧真的没多大关系。就好像抵抗力很好的人也会感冒,只不过可能概率要小一点,或者康复得更快一点罢了。

  复诊时,跟医生说了很多挫败的话,我想让医生赶紧帮我解决挫败感、自责的问题,但是医生说:“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太努力的问题。”

  医生的诊断是:即便在对一切失去兴趣的抑郁期,我依然是处于战斗状态,无法从战斗状态里脱离,但是我的身体和心理都跟不上自己了。

  医生说我是一个“好患者”,“好”就好在我自愈能力很强,可以很快地将自己调整到一个积极状态,这会给医生很大的成就感。但是,这是一种“假象治愈”。医生说如果在这种貌似治愈的时候停止治疗,就属于“治疗脱落”,复发概率极高,而且会使病情加重。

  我明白他的意思了,这是个长期的治疗过程。

  名家推荐

  拥抱你的抑郁

  著名心理咨询师 武志红

  抑郁症,也许是最广为人知的心理疾病了。

  平常谈起抑郁症,人们总用这样的逻辑——试着开心一点,多找找人陪,好好锻炼锻炼身体……你会好起来的。这种逻辑,是在轻视抑郁症。

  当专业人士和患者谈抑郁症时,又容易这样:抑郁症很可怕,请小心谨慎地对待抑郁症与患者。

  这种逻辑,则是在传递抑郁症中势必藏着的无力感。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什么?

  我曾是抑郁症患者,而且抑郁的特质一直如影相随。所以我既是患者,也是心理医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谈谈它。

  我是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得的抑郁症,由头非常老套:失恋。抑郁症的经典症状“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语言行为少,我都有;多次有轻生的动力。

  在两年的抑郁症中,我试着弄懂自己,把自己交给内在感受的流动,我不抗争,也因而没有切断这份流动;与此同时,我在观察我的脑袋在想些什么。对身体感受的流动和对思维之流的观察,带来了最终的变化。

  读蒋术的这些刻骨文字,我感觉,她也是在做和我类似的工作——拥抱抑郁。治疗抑郁的关键,是将它视为朋友,视为自身一部分,而不是将它视为敌人去消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