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4月22日> 总第1307期 > 21 > 新闻内容
打不是亲,更不是爱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2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过去,我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更多的经验却证明,以暴制暴是乱上加乱。曾培养女儿连跳两级、拿到常春藤盟校硕士的模范妈妈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告诉我们,暴力教育要不得。

  暴力教育治标不治本

  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的“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受过家庭暴力。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曾经历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有一对夫妻,都是我的老乡,俩人都在北京知名企业工作。但总叹息自己孩子成绩差,自律性差,脾气暴躁,羡慕我有个好女儿。我知道他们经常打骂孩子,就劝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他们却不以为然,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痛。

  女老乡说她的儿子从小不听话,很小的时候,到商场乱要东西,不买就躺地上哭。她忿忿不平地说:“光因为这事,不知打过他多少次!”

  孩子进商店乱要东西的事我也遇到过。记得女儿圆圆有一次和我逛超市,她要买一种加了很多色素的饮料。我很肯定地告诉她这个不能买,不卫生。她当时很生气,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最后干脆躺地下哭闹。

  我不生气,就像平时看她玩沙子一样,若无其事地等着她。在等的过程中我还看看别的商品,和营业员说句话。她发现我不生气后哭闹得更厉害。

  地面又凉又脏,她的衣服全弄脏了。我沉着气,待她哭不动了,我蹲下身用商量的口气问她,咱们走吧?她见我来关照她,又开始哭闹,我就又没事人似的站起来。

  这样几个回合后,她没劲了,我又蹲下微笑着问她,可以走了吗?她意识到再闹也就这样了,乖乖地站起来。我拉着她的小手,就像事情发生前一样,高高兴兴地走了。

  我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也没再给她讲道理,因为道理已经讲过了。圆圆此后再没提起过要喝那种饮料。而且,凡是我态度肯定说不买的东西,她就不再坚持,非常听话。

  对付小孩子多简单,哪用得着去打骂。每次小冲突都是他的一个学习机会,家长耐心而真诚地去解决一个小冲突,也就解决了此后一系列的问题。

  挨打和成功没有因果关系

  2005年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是沈阳一个13岁女孩,在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获得冠军,而这一佳绩居然是她的父亲在三年里抽女儿400个耳光得来的。这仿佛是一个典型的“不打不成才”的例子。

  可是,一个平均两三天就要挨一记耳光的孩子,尤其是个女孩子,她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耳光打在皮肤上的痕迹很快会消失,但留在心理上的创伤能消褪吗?女孩要长大,她将不只是个“弹钢琴的人”,还会有很多种角色。作为更多的角色,她将会表现出怎样一种面貌呢?如果说这个个案有代表性,它不代表一种成功教育,只能代表一种畸形价值观下危险的做法。它在用一个单一成就,去赌孩子人格健全与一生的幸福。

  我认识一位女孩子,学习出色,工作能力强,看起来性格也活泼开朗。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缺点。她只是一直以来胃肠功能不好,二十岁上大学时急性胃穿孔,差点要了命,胃被切去三分之一。医学上早已发现,慢性胃肠疾患和人的消极情绪以及压力有关。果然,后来有一次她说她妈妈从小打她打得非常狠。比如有一次她放学后到妈妈单位拿钥匙,走时忘了和办公室的阿姨说再见,妈妈半夜加班回来,一把将她从被子里拎出来,暴打一顿。

  她可能是为了维护她妈妈的面子,说她一点都不怪妈妈,甚至说正是因为她妈妈那样严格要求,她才有今天。但我发现她总是无节制地吃零食,尤其是刺激性的食物。胃部切除手术不久,就不顾医嘱暴饮暴食发生胃出血,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吃饭,到稍好一些,又开始无节制地吃。我劝她少吃零食,她说她经常心情不好,吃零食能缓解心理压力,所以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坚强的女孩,把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零食成了她一直以来的心理去痛片。

  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认为孩子就该打,理由是他自己就是从小被打大的,并且成长得不错。在各种资料中,也不时地会看到有成功人士讲他如何因为挨了打而一下变得懂事。我不怀疑他们挨打的真实性和成功的真实性,但绝不认为这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棍棒只是成人的出气方式

  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我从不相信那些声称“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人真的有这样一种信念上的诚实。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让父母出口恶气。

  后来又有一次,这家的男老乡说最近把读初中的儿子打了一顿,因为儿子把刚买的一千多元的进口山地车丢了。

  这也是打孩子的理由吗?我刚花7000元买的摄像机,镜头被圆圆不小心摔坏,换一个就花去2000元,而我一句都没说她。甚至都没说一句“以后注意点”。摔坏的一瞬间,孩子看出来我有多难过,她自己也很难过,这就够了。难道因为我没给她一个告诫和提醒,她以后就不知道要小心吗?家长少说废话,孩子才会认真对待你有用的话。

  孩子闯祸都是无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原谅孩子无心或无奈下所犯的错误呢?家长的打骂只是让他没有自尊,觉得大人更爱的是那损失的钱和物,他感受到大人不体谅他,心里生发出逆反情绪,同时也失去内疚感——经常这样来“教育”孩子,他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呢?

  我开玩笑地问这位老乡,你上次丢了手机,那手机好像挺贵的吧,回家后老婆打你没?他知道我是针对他打儿子的事说的,笑了,说:怎么能把我和儿子放到一起说事,他是孩子,我是大人啊。打他是让他记事,是为他好——家庭教育中这种强盗逻辑很多,打孩子说成是“为孩子好”,撒恶气说成是“教育孩子”。打了人还要把这说成是“爱”,让被打的人来领情——天下有这么不讲理的吗?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家长当然都不是圣人,会经常因孩子的问题有情绪起伏。但我们一定不能任性,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高兴时把孩子宠上天,不高兴就打骂孩子。家长要确立一个信念: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都不打骂孩子。要记住,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作家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