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一名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女子,4月3日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不过,不少网友质疑的是,网上的视频里明明看到有其他人在场,为什么就没人搭把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旁观者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
追究原由,一方面,他人在场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简单来说,环境不明确时,不如先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才好知道自己需要怎么做。
另一方面,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时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
说到求救,为了避免“旁观者效应”,与其大声呼喊更多的人来救你,不如将责任具体到某几个人或者一个人身上。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可是,由于当时环境的模糊,很多人还是会不知所措。就如网上那位女子说的“我的喊叫声把酒店的保洁人员叫过来了,他一开始以为我们是小两口在吵架,就在旁边看着,没有强烈的制止。”如果是小两口打架,贸然出手帮忙是要出洋相的呀!
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在危急情况下,你还不如尽可能去破坏别人的财务,拉背包,踹几脚等,这样做就如同抱住了那个人的大腿“救救我!”
当然,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现场环境模棱两可,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