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3月25日> 总第1300期 > 01 > 新闻内容
疫苗之慌慌在哪?
健康时报评论员 井 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5日  查看次数:  

最近,200万未冷藏疫苗流入18个省的消息,引燃网上恐慌情绪。当真相还在路上,“问题疫苗”已变身“有毒疫苗”,“这是在杀人”的说法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3月22日,李克强总理批示,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与此同时,世卫组织也发文做了“扫盲式”科普,明确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不会引起毒性反应。但公众情绪显然不会迅速回归波澜不惊。
从整个事件来看,疫苗流通环节出现重大纰漏,而政府管理部门有对流通监管环节中的体制优化补救的措施。我们应该看到,从领导批示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追查到底,反应迅即,真相也已在奔跑途中正待到来,我们应坚守信任,等待相关部门给与明确的处理和回应。
而反观这场关于疫苗的争论,之所以引起家长们如此大的恐慌,与其说是因无知而恐惧,不如说是搞乱了逻辑、错信了危害,才让恐慌雪上加霜。
从目前已公布的调查情况看,疫苗本身质量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冷链储存及运输,其最大的风险是疫苗失效。世卫组织已经给出了权威解释——“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在本事件中,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
因此,失效疫苗不能等同于毒疫苗、假疫苗,也与网传的《疫苗之殇》报道的疫苗不良反应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公众来说,将药品失效直接过渡到“有毒”,一是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另外或还有某些客观因素主导使然。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群体性催眠”,即个人情绪能够迅速地传染另外一些人。出于心理防御的生理反应,当面对积极信息和负面信息时,大家会下意识选择负面信息,而负面情绪特别能传染人。
不可否认,失效的疫苗虽不会引起毒副反应,但对于狂犬病等致命传染病来说,却潜藏了巨大的风险,一旦感染就会危及生命。因此,没有家长会以孩子的安危去试验失效疫苗可能存在哪怕亿万分之一的风险,每个几率降临在个体身上,便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疫苗的后续进展便对相关部门的及时查处、及时披露信息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正如总理所言,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要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避免公众因信息不对称而在谣言语境控制下,产生多重焦虑。
回归公众本身来讲,当舆论漩涡兵临城下,公众也应做好信息过滤的第一道防线。相信科学,理性面对,不要因噎废食随意放弃为孩子接种疫苗,也不要让“怀疑”成为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要坚信政府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的行动力,要看到各级部门为精准补救做出的努力,也要看到传谣、信谣的破坏力,让真相“暴走”,让科学声名远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