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是一种恶意,求助可是一种善意的表示呀!攻击怎么会和求助连在一起?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表达方式通常是将自己的无助感直接转成愤怒或攻击,藉由攻击对方,希望对方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处境,要迫使对方改变来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大多数人在面临攻击时,第一个本能反应是提高姿态,开始防御及预备反击,然而,其背后的情绪则相当复杂,包括委屈、伤心、愤怒及无助。
在许多人一生当中,这样的沟通模式可能一再地重演。另外一些人可能由热战转为冷战,相敬如宾、少说话、少接触,避免再度重燃战火,造成彼此更深的伤害,可是心中又隐含着担心,深怕如此的渐行渐远,形同陌路,这样的婚姻或家庭又有何意义,迟早走上分居或离婚的道路。
我也是在咨询个案的过程及自己和家人相处的经验里,才慢慢地体会到“攻击其实是一种求助”这句话的含义。
在我自己最近向家人发脾气的经验里,我发现,就在我还在气头上,抱怨家人都不了解及支持我时,我突然觉察到自己其实是在求救。因为自己最近工作压力大,且面临工作的变迁,需要家人更多的了解及接纳,但自小从来没有向亲近的人求助的习惯及经验,所以我就直接的跳到愤怒、攻击及不满。
当我有这样的觉察时,我会直接告诉家人或者朋友,我现在有压力,如果他们觉得被攻击了,很抱歉,那是误解,其实我是在向他们求助,非常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及无条件的支持。
可是,当我们是当下那个被攻击的对象时,要体会“攻击是在求助”是很困难的,因为那时我们自己的情绪也起来了,一下子就被自己的情绪卷走,本能的产生防卫及反击,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情绪的炮弹及攻击的语言烟硝四漫,一阵乒乒乓乓。
可如果当别人开始使用一些攻击性的语言时,如果你能冷静地思考背后的原因:“啊!原来他不是在攻击我,而是在向我求助。”也许,你会因为看清事情的真相流下感动的泪水,“原来不是我不好,他其实在向我求助。”
当你有了这样的觉醒后,等到下次再有人用言语攻击你时,你就会从原本的防卫、反击、自责、伤害对方,提升到:我要如何理解他的心情呢?进一步的会想到,我又该如何看到他的需要,帮助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