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赤子态”的老人
心理咨询师 陆晓娅
几年前有一次参加公益机构的培训,和吴青老师分在一个小组。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也曾是活跃尽职的人大代表,还是著名学者吴文藻和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
她是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当然按照咱中国的传统来说,也是最“德高望重”的,可她总是睁着那双如饥似渴的大眼睛,全情投入学习。她举手最积极,发言最踊跃,弄糊涂的时候,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马上就能放下自己,没一点不自在。别人给我还书也引起她的好奇:“什么好书?能买到吗?等我把名字记下!”
中午去吃饭,她俏皮地向我招手,好像要我同她去参加一个神秘的活动,其实就是让我抓紧赶电梯。看到她的“淘气样”,我大笑,说:“您现在4岁!”
女士不问年龄。我不知道吴青老师彼时到底多大,反正比我大许多,头发已经花白了。我告诉她,我在她身上发现了“赤子态”。她又特好奇地问:“什么叫‘赤子态’?”
我告诉她,赤子态本来是一个生物学名词,原意是“成年所具有的幼年特征”。不过,“赤子态”可远远不止保持容貌的年轻,更是指一个人虽然年岁日增,却能保持那些与年轻联系在一起的品质,比如热情、好奇、真诚、活泼有趣、无所畏惧、不做作等等。
她马上就把这些认真地记在本子上。
有朋友说,“赤子态”不就是咱们中国人说的“老小孩”嘛!我想来想去,觉得两者或许还是有些不一样。
中国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说一个人是“老小孩”呢?极少是在老人表现出童心童趣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老人倚老卖老、不愿承担责任,甚至是通过耍赖、撒娇寻求关注的时候,比如并没有特别严重的病,却总要儿女陪着上医院;或者一有不顺心的事,就不讲理地骂人,抱怨自己白养了孩子;明明是自己的失误,却要赖在别人身上。在后种情况下,我们说一个人是“老小孩”,往往意味着要原谅他,迁就他,“随他去”——就是真的把他当作孩子看。
“老小孩”往往释放的是依赖、不愿负责、不顾他人的部分。而拥有“赤子态”的老人和喜欢耍赖的“老小孩”相比,他们较多地释放了自由、纯真、好奇、有创意的部分。“赤子态”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状态,不管岁数几何,仍能把精力集中在即将来临、美好的未知事情上;而“老小孩”却是一种心理上的退化状态,他们对过去不满,也享受不了现在,更恐惧未来。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我猜与一个人的人格是否成熟有关,也与其一生的发展有关。人格的成熟与年龄并不成正比,有些人到老也可能是人格不成熟的。人格成熟的人,会接纳并信任自己,也接纳并信任他人,因此能够不通过操纵性的行为(如耍赖、倚老卖老),处理好一些矛盾冲突,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人格不成熟的人,往往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他人,面对生活经常会感到委屈和怨恨,习惯于用幼稚的儿童化的行为来寻求关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喜欢耍赖的“老小孩”们往往内心有很大的空洞,他们在一生中,因为外在或内在的原因,没能充分活出自己,留下了许多遗憾和伤痛。到了晚年,许多的遗憾已经没有机会弥补,内心的创痛又没有疗愈,那本应该感到圆满和平的心就无法安静下来。在他们“不可理喻”的老小孩行为背后,其实埋藏着不曾被满足的需求:对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发挥潜能的需求、活出生命意义的需求……可惜的是,这样使得人们更加不愿意接近他们,再加上身体的衰老,幸福感难免会越来越低。
当你发现自己总是在抱怨命运、抱怨周围的人,总是希望别人来为你的生活负责的时候,也许你就处在退化为“老小孩”的过程中。这个时候,最能帮助你的是你自己和心理治疗师。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你的意义,从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感受,呈现“赤子态”。
刘再复说:“回归童心,是我人生最大的凯旋。”我喜欢这句话,也相信自己正走在凯旋的大路上。
摘编自《新天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