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2月04日> 总第1288期 > 23 > 新闻内容
人工麝香 破解濒危中药困局
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 张斯文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4日  查看次数: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前不久荣获国家级科技创新一等奖。人工麝香实现量产化之后,解决部分以天然麝香为原料的中药濒临断药的困境,让老百姓喜欢的传统中药焕发生机。
 
原料稀缺:一头雄麝可取10克天然麝香
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的项目常常被拿来和青蒿素的研发比较。事实上,和来源于植物的青蒿素相比,来源于鹿科动物林麝等成年雄体香囊中干燥分泌物的麝香在2000多年的中医药历史上,名头更大,也更稀缺。
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杀麝取香的传统方式,我国雄麝仅存5万余头,属濒危状态。每头雄麝只取香10克,即使全部捕杀仅产麝香0.5吨。上世纪七十年代卫生部和中国药材公司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山东济南中药厂和上海市中药研究所组成人工麝香研究协作组,开展人工麝香研制。
    麝香就是我国传统名贵的中药材原料,不仅常见病、多发病可用,急救和疑难杂症也能显效。
“一开始大家都认为麝香就是一种成分,因此都热烈盼望可以由自家研制投产,但研究下来,一味麝香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含有芳活素、麝香酮、海可素三类活性成分。于是,这三种成分由国家统一拆分,分别安排北京、上海、山东三家进行人工合成。三家合成的产品,再统一上交汇总成为绝密配方。”获奖者之一严崇萍说。
 但从配方确定到量产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本次联合获奖者之一、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郭经回忆,1994年人工麝香开始试生产可直到2004年人工麝香才开始正式生产。
 
新药研发:人工麝香代替率99%
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来看,人工麝香产业化项目的获奖都是实实在在的。
量产后,目前已总共提供了人工麝香90吨,充分满足了公众对含麝香中成药、民族药等医疗用药的需求。而且人工麝香的成本仅相当于天然麝香的五分之一左右,更低价格可购买到质量相同甚至更加稳定的含麝香药品。
麝香来源的稳定,有利于中华医药品种的传承。据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总计有760家企业生产销售含麝香的中成药 433种,其中431种用人工麝香替代了天然麝香,人工麝香的替代率达到99%以上。
其中有清凉止痛的六神丸,对病毒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灵验的八宝丹胶囊,还包括治疗痔疮的马应龙麝香膏等知名中成药品。
没有了原料短缺的限制,相关医务人员研发新的奇效药,最著名的莫过于“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疗效超过日本同类产品。参与该药研发的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隶属上海医药旗下,上海医药旗下公司使用人工麝香生产的药品就有六神丸、安宫牛黄丸、麝香保心丸等近十种,拥有多个国家中药保密品种,15个国家保护中药产品,100多个独家品种,涵盖各个治疗领域。
    采访中,研发者特别强调人工麝香是国家法定名词,我国唯一可替代天然麝香的一种药品和药品成分。不能混同于市场上一些合成麝香,即所谓的“人造麝香”。
 
模式影响:中药现代化的新前景
人工麝香不仅标志中药医药学应用人工合成方式替代濒危动物药材有了新的前景,也为国内药企未来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典型范例。
“传统中医药中,虎骨、牛黄、熊胆、犀角,都有人工合成的案例,但可惜后续都没有像人工麝香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品质稳定的合成产品,并被制药企业和医药行业广为接受。”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樊敏伟教授介绍。
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授刘春生介绍,中药材中面临麝香一样窘境的药材还不少,如在医家名方中常见的犀角、牛黄、虎骨等,因药源稀缺,重金难得,而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合成中药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在用药上药源不足的困惑。
从天然产物中研制新药,成为全球许多药学工作者看准的一个“捷径”,于德泉院士介绍。但即便如此,天然药物合成的工作难度高周期长、投资强度大等原因,国内对于天然药物的合成研究正日渐式微,对于结构复杂的天然药物的发现与全合成更少有问津,而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的付出过程,国外在这方面往往能坚持做下去。
“国外大的药企,实力通常都较我们单一机构资本技术实力更加雄厚,可以单独研发。这种情况下,从顶层设计,国家出面可以调动优化更多资源,符合现在药物研发国情,国家近年来为开发新药投入并不少”。郭经说。
专家们认为,在现有创新驱动的前提下,是否应该借助人工麝香和青蒿素的成功典范,发挥顶层设计的优势,整合提升每一个机构的研发能力,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整合发挥国家驱动力,研制开发出更多中药成品,使传统中医药不受原材料的限制,更加发扬光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