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1月25日> 总第1285期 > 14 > 新闻内容
靠创新!仿制药逼退进口药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马士茹/文 方云伟/图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5日  查看次数:  
   欧美生长激素市场始终被国际医药巨头占据。但在中国市场,境遇却大不相同,国产的生长发育激素一亮相,就使仅有的一家外企退出了。

  跨国药企为什么要舍弃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这个巨大的蛋糕?因为拼不过中国药企接地气的持续性创新。

  早在1998年,金赛药业仿制生产出第一支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进口重组人生长激素垄断中国的局面,同时将患者一年的治疗费用降低到2万~3万元。而当时使用进口药物,患者一年的花费是6万~7万元。这为患者节省了不少的治疗费用。

  因生长激素冻干粉针剂易发生分子聚合而导致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是,金赛药业历时4年多时间,攻克了生长激素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难题,于2005年推出亚洲第一支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剂,这个巨大的技术壁垒当时把众多国内外同行挡在门外。

  改良了剂型,金赛药业又用了10年时间,在2014年率先推出全球领先的PEG化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患者从每年需要365次注射减少到只有52次,结束了全球60年来需要每天注射一次生长激素的治疗历史,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创举。

  在金赛药业持续性创新的挤压下,进口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35%开始不断下降,到2013年仅剩约10%,2014年第一季度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同期金赛药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达69%。

  金赛药业总经理金磊博士分析,长期以来断链形态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医药企业的致命短板:做研究的在学校里,做生产的在工厂里,科研与生产是分隔的。搞研究的整天都忙于发表文章,做化合物就是为了一纸论文,而不是想办法把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不接地气、不以需求为导向,闭门造车搞新药创新,成果“困”在实验室里出不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两层皮”,自然无法走入寻常百姓家。

  “临床需求是新药创新导航仪。市场需求是创新研发第一要素,让两者始终有效对接,才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最终的核心目标是以患者为中心。”金磊说。

  在世界范围内,重组人生长激素共经历了四次重大演变。

  分别为人垂体源向基因工程表达的转变;一级结构一致过渡为空间结构一致;粉剂转向水剂;短效延伸出长效。在这四次堪称世界基因工程革命性的变革中,金赛药业都是见证者、参与者,最后成为了引领者。

  在2014年6月举办的国际内分泌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协会联合会议上,有三家跨国药企分别报道了长效生长激素的研发进展,据外界预测,2020年全球生长激素全面进入长效时代。

  在群雄争夺战里,中国制药企业拔得头筹,靠的是步步为营的扎实和独具慧眼的创新。

  研发长效制剂主要有两条路,其中一条是各大跨国药企如火如荼研究的微球技术。但金赛把目光聚焦在另一种PEG化技术上,简单来说,就是在蛋白外穿一件惰性亲水高分子的“外套”,通过稳定控制“脱外套”的过程达到长效持续给药。

  实践是创新成果最好的检验。事实证明,“外套式”长效生长激素比短效生长激素能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脉冲的生物学效应,依从性和安全性都更显著,而金赛药业这项代表着“中国制造”的长效化生长激素技术,至少领先了世界5年。

  金磊说:“不能做专,就无法做精。”如今金赛药业是全国制药企业中国家级“基因工程制药孵化基地”和“基因工程药物质量示范基地”,其规模在国内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和亚洲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企业中都举足轻重,同时其生产的生长激素产品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并且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家医院广泛使用,同时还出口7个国家。

  国家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说,从全国第一个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到亚洲第一个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剂,再到全球第一个PEG化长效生长激素。金赛的创新之路,是我国药物研发从全面仿制到部分创新,再到全面创新的真实写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