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1月14日> 总第1282期 > 01 > 新闻内容
“凤爪女”与素养底线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查看次数:  
   新年伊始,“网红”当道。一名女乘客日前在上海地铁2号线车厢内吃泡椒凤爪,残渣落地。当事人不仅不改悔,反倒舌战众乘客,引发舆论反弹。该女子事后回应,“我既没有打破文明尺度,也没有打破治安管理制度”,“我没有任何错”。

  拒不道歉属于当事人的自由,但在是非层面,犯不着捣糨糊:一则,从公德来说,车厢内吃东西,本就不洁不雅,被指责后“出口成脏”,更令人瞠目;二则,从秩序来说,早在2013年,上海地铁就首次出现地铁禁食的规定,“车厢内饮食”与吸烟、随地吐痰、便溺等行为一同被列入禁止行为,违者将被处以最高500元的罚款。因此,“凤爪女”反面典型的帽子,怕是诡辩也摘不掉。

  车厢里,风景多。有“凤爪女”,也有“瓜子哥”。1月3日,一名男子在广州地铁搭乘3号线期间,一路瓜子嗑到底,瓜子壳乱丢一地,网上视频同样引发热议。类似的例子,估计还有很多,比如在安静的餐厅大堂里大声喧哗,比如在禁烟的高铁上旁若无人地抽烟,比如放任宠物随地便溺,比如在公交车上肆无忌惮大吃韭菜盒子……于此而言,“凤爪女”的零星碎骨之所以激起舆论千层浪,恐怕与当下的公共文明语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有两句老话,一叫“仓禀实而知礼节”,二叫“礼失求诸野”。前者的意思是说生活条件好了,文明礼节会随之升级;后者是说,就算权力场礼崩乐坏,在民间依然有着文化与文明的渊薮。

  可为什么,我们的GDP总量世界第二了,与之匹配的文明底线却未曾同步抬升上去呢?一言以蔽之,文明素养非朝夕之功。有则流传甚广的“心灵鸡汤”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及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最主要的东西”,他的回答是幼儿园。文明素养确实需要时间来纠偏,需要环境来濡染,需要从点滴、从孩童抓起。

  当下,文明常识被挑战,或有三个肇因:一是陌生人社会,熟人道德法则渐次失效,新的道德关系又在重建之中,人的“任性指数”难免飙涨。二是道德与秩序问题往往容易混为一谈,明明可以拿规章制度来惩戒的,偏偏去谴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骄纵了失范行为的发生。此外就是社会戾气过重,教育教化乏力,“精致的利己主义”被奉为圭皋,自然就不会注意自身行为如何利他、利社会。

  文明不是“人肉”出来的,也不是打骂出来的。我们既要对不文明行为说不,也要化愤怒为智慧、化吐槽为行动——这才是重回文明常识的理性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