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是个不争的事实,与这位儿科医生的默默流泪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北上地区的儿科接连告急,程度轻的医院无奈动用医者加班加点的“超能量”来渡过难关,而在“超能量”枯竭时,儿科医生纷纷选择逃离,医院只能“限时限号”,甚至只能“关科闭户”。
医疗行业的艰辛并不是新话题,选择医学就意味着选择奉献。但在笔者看来,儿科和急诊医生产生人员缺口,原因绝不仅仅是劳动强度大、风险系数高、工资薪水低,更关键的是他们的世界缺失了尊重与关爱。
以儿科医生为例,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悉心的呵护,唯恐他们受一丁点儿疼痛和怠慢。但我们是否也能将心比心地把这样的爱,给予那些倾心倾力呵护孩子的医者呢?医者的午饭不是他们华丽人生的制高点,而是生存的一个基点,可这样一个小小基点都常常没有保障。正是这种无助感和悲凉感“鼓动”着那些疲惫的医者决意逃离。
在医院,温度计是最常用的器具,我们习惯用它来测量患者的身体状态,但却常常忽略了医者的内心冷暖。
医者是“人”不是“神”。近些年,从国家层面到基层医疗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地改善医疗服务,努力让看病流程通畅些、让就医心情舒畅些。同理,在我们努力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是否留有一丝空间来考虑医者的体验度呢?
医者是医疗服务行为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受职业规范来约束,筑牢其职业规范的基础则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但要知道,对生命的尊重是相互的,一个不被尊重的个体,如何能激发他们在执业过程中的敬业和担当?
我们在急切呼吁政府为解决儿科、急诊科等医生短缺而出台各种措施的同时,更应主动去感知医者的冷暖。不苛求在遭遇疾病、心情焦躁时,依旧温文尔雅,但面对忙碌的急诊大夫,起码应在心底抱有一份尊重和关爱,让他们不至于连吃口热乎饭都要遭受恶言冷语。
人,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写就的,医和患更需要彼此依靠。那些善意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宽慰的姿态,或许就足以让一个疲惫不堪的医者感到温暖,拾起从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