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2月31日> 总第1278期 > 19 > 新闻内容
健康传播大家谈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 实习记者 彭 艳/文 牛宏超/图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31日  查看次数:  
   活动背景:近日,由健康时报社主办的首届“健康中国·医药健康传播领军者训练营”在北京举行。作为“健康中国论坛”常设项目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健康传媒优秀记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健康传播。

  公众健康信息知晓率低

  报纸、电视、新媒体及自媒体等有关健康的科普不少,尽管这样,百姓对于健康政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仍然很低。

  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指出,我们国家对于艾滋病有免费的检测,对于结核病有免费的资料,对于大病有大病救助的支付,有大病保险等这些好政策,然而,很多人在面对大病报销等问题时,你若去问他们为什么不利用相关政策去申请救助?其中不少人都会说不知道。

  毛司长还介绍,目前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了11类40多项具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在这几年也提高了约2.6倍,由2009年的每人15块钱,到今年的人均40块钱,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

  健康科普知晓率低的情况,不仅体现在对政策认识的缺失,同时大家的重视度也不够。就以急救能力为例,当记者问到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专家贾大成30年急救的体会时,他说“中国人不仅缺乏急救知识与技能,更缺乏急救意识”。

  大家经常抱怨药价高,这也反映了大家对医学科普的认知不够。比如,很多人经常会质疑,药品中化合物的原料价格加起来好像并不是很贵,为什么用这些原料做成的药片价格就高呢?

  对此,诺华中国总裁徐海瑛说,做药不是简单地把原料拼到一起,而是有很多风险和投入,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创新。

  “医药创新是万里挑一的过程,是高风险,低成功率的。”徐海瑛认为,药物的成本不能看单一药物投入了多少时间和资金,其实它背后还背负了很多种药品的研发成本。

  优秀健康记者的四个条件

  提高健康科普的知晓率,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同时,也对医药报道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健康传播的效率,让其答忧解惑、深入人心,需要媒体做的很多。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幽默地说,记者不仅看颜值,更要看气质,而且主要看在专业领域的气质。医药健康传播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需要培养一批有专业气质的媒体人。

  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认为,一个好的健康记者需要具备这四个条件:职业精神、科学思维、基本的传播技能和专业背景。

  首先就是要有很好的职业精神,内容要严谨、科学,有权威性;第二,要有科学的思维:一些小孩共同打了某种疫苗,一年以后,他们患上了同一种病,有人认为是这个疫苗导致了疾病的发生,事实上,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在这样一个果决定因的追索过程中不可过于简单;第三要有基本的传播技能,写好一篇稿子要先从一个好标题、一条好导语入手。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标题和导语,而实际上则反映了对这个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精确提炼;最后,专业背景也很重要,要有基本的医药卫生健康的专业知识。

  有人也许会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更加宽容,对传媒人的要求没那么高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并不这么认为。他在对新闻职业和媒介变局分析后说:实际上,媒介融合后,给传统媒体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需要更多的媒体技能,比如摄像、数据分析和流媒体制作,做“全能记者”,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要求。在转型中,拥有“互联网思维”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融合思维”,也就是在拥抱“新兴媒体”时,不能把传统媒体的优势丢掉。比如纸媒和其他传统媒体重视现场采访、深入调研、逼近真相的“新闻精神”。

  如何扎实采访、逼近真相呢?京华时报副社长张辅评认为有五个方面:公心、专业、深入、平衡、克制。所谓公心就是明确自己报道的初衷,要善意而非恶意,公益而非交易;专业是必须的,尤其是做深度报道不能急,采访前一定要细心准备,多方求证;采访还要把握好平衡度。要让一篇报道尽量客观公正,所有牵扯到事件的人都要进行采访,也要对他们的说法进行求证,平衡好各方的关系;再有就是克制,不要轻易动感情,记者不要把自己当成事件的参与者,一定要用证据证明才行。

  谈到健康传播,从医生到媒体人再到学者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表示,首先,由于医疗报道领域是非常专业化的领域,一定要对医学知识的错误“零容忍”,严格把握好报道的科学性,不能误导大众。其次,虽然医疗卫生报道本身是专业性报道,但同时也要强调服务性和贴近性,表达方式要通俗,这样才有利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大众化呈现,容易在受众当中再扩散。再次,也要重视报道时效性,让大众更及时获得信息。最后,媒体应该做好报道的选题策划,结合媒体的自身定位、公众的实际需要、媒体的传播优势、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

  要主动接受健康信息

  除了有专业的媒体做好健康传播,为内容生产做好把关,对于公众来说,还应培养一定的自我健康素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燕辉建议大家有时间可阅读《黄帝内经》等书籍,品味一下我们博大精深的古典医药文化,树立治未病的观念。然后就是要多学习健康知识,让每个人少生病、生小病,最好不生病。

  知、信、行三者缺一不可,行尤其重要。掌握健康知识,就应落实在日常勤查勤防中。体检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让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还举例,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显示,2013年日本人平均寿命高达84岁,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77岁。但北京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则为81.5岁。

  为什么我们与日本差距那么大?

  过去我们总结说因为日本人爱吃煮菜,而我们天天炒菜,吃的油多。后来又说日本人爱泡澡,中国人不泡澡,容易引发血管疾病,但后来我发现北京人也炒菜,也不泡澡,却和日本人均寿命差不多。其实,这就是因为体检,日本人从1964年开始就注重体检,可以早发现身体不适。

  前两天微信上讲,台湾一个老先生活了104岁,40年没去医院了,就是因为他注意日常保健和体检。我认为我们需要转变健康模式,要从现在的病中向病前预防和病后康复两头走,让更少的人生病,防病于未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