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在关注“复旦投毒案”的审判,沸沸扬扬了近三年终于尘埃落定,从朱令到黄洋,从马加爵到林森浩,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烈的结局?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预防?
可能很多人会站出来谴责这些始作俑者的人格缺陷,可改变别人的人格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如何与别人相处却是我们可以学会的。而最难搞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与客户,不是与外人,而是日常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身边人!
向外非暴力沟通 很多人认为,不喜欢那就不搭理好了。有时候我们把忍气吞声当作是礼貌,把牺牲忍让当作是爱,却不知道当自己没有了底线后,只会引发更多的入侵和得寸进尺。而当你忍无可忍而爆发的时候,矛盾就不可逆地演变到不可调和了。
其实,我们还是要多与人沟通的,别只是在心里不痛快,或是用眼神杀人。建议在觉得与人交流不畅的时候多沟通,只是,你一定要注意你的表达方式,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而不要指责埋怨对方,也不能故作轻松地拿别人的短处来说笑,那样反而伤人更深。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磕磕碰碰,有那么多不如意,多是我们互相之间的不了解,比如每个人对自我空间、时间的概念,甚至对休息的理解,对声音分贝的感受性都会非常不一样。
向内深入探索自己的“不喜欢”“她是我的大学心理学老师,她的第一堂课,我只上了十分钟,我就确定自己非常不喜欢她,真是怎么看怎么不爽,多看一眼都烦,再看一眼就想骂她几句,后来我就在课堂上处处与她起冲突,再后来,她的课我也就不去了。”这是一位学生的抱怨。
如果只是几面之缘,或者浅浅的结交,就很不喜欢那个人,多是他身上的某种特质刚好是自己不喜欢的,而这个特质有可能就是自己身上一直有的某种缺点,自己很在意,也一直在努力改掉或者想办法丢弃的;抑或是这个特质正是自己非常希望达到而一直不能如愿的。
当我们非常不喜欢与某个人相处的时候,没必要恶语相向,毕竟,不能随意就给自己创造一个敌人(如马加爵,或者如林森浩),反而我们更应该思索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可能相处愉快,至少也应该是相安无事才好。